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時事  > 新聞專題 2017 年 04 月 14 日

常見家屬為私利大鬧靈堂 港版「禮儀師」:人性比死人更可怕

紅磡福澤殯儀館早前突然停業,但這並不代表殯葬業式微,正如三十二歲港版「禮儀師」鍾家樂所言:「世上有一樣事是百分百肯定的,就是死。」故這行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由收到「柯打」到落葬,鍾家樂也陪伴死者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人走茶涼,這行令他見盡人情冷暖:有人為私吞好姐妹「棺材本」,懶理對方土葬的遺願,草草安葬就算;也有兒子從不探望母親,喪母後疑為爭遺產,與兄弟姐妹爭着處理喪事。

鍾家樂浸過鹹水,但始終對家族的殯儀生意念念不忘,七年前重返殯葬業,一洗舊派低調的經營手法,走入校園分享行業前景、以公司名義贊助籃球隊,希望港人放下對死亡的忌諱,「慶幸未因工作變得麻木,幫到佢哋處理好喪事,成功感大過賺好多錢。」

一個平凡的下午,喪禮策劃師鍾家樂如常到靈堂打點一切,準備晚上的喪禮。他一邊熟練地打散金銀衣紙,一邊和記者講解當晚的道教喪禮流程,「夜晚開壇,開路請先人受功德,為侍婢轎夫等紙紮開光念經,帶先人過金銀橋及破地獄……」對所有儀式細節,他倒背如流。

鍾家樂出身於「殯儀世家」,由祖父創辦殯儀服務公司。他讀中學時已幫手執骨,從不感到嫌惡。後來去澳洲讀大學,浸過鹹水反而更重視中國文化:「外國同學問香港有甚麼特色之處,我當時答唔到,於是研究自己的文化,先知自己係客家人,係一個遷徙民族。」

在「尋根」的過程中,他發現葬禮是每個社群最着重的習俗,「蘊含好多部族文化,即使是基督教也有不同宗派,聖公會、宣道會、五旬節等儀式略有不同,好有趣。」

雖然對殯葬業感興趣,但他返港後並無馬上接手家族生意,反而想到外邊闖蕩,「父母覺得我同細佬要出去捱吓苦、畀人鬧吓先得。」期間他在一間上市公司擔任私人助理,一年後還是覺得殯葬業最適合他,於是重返崗位。

作為喪禮策劃師的鍾家樂,經常出入殯儀館,在靈堂上為死者打點一切。

 

職業常受白眼

殯葬業一直面對青黃不接,甚少年輕新血,從業員平均超過四十歲。鍾家樂年僅廿五歲便入行,屬業內少有,而且他學有所成,但不少老行尊未有因為他是「太子爺」優待他,反而經常潑冷水說:「讀咁多書,唔使返嚟做呢行!」但這始終是他的興趣,不會放棄。

「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經過七年浸淫,他已熟悉行內運作,亦認定這是終身職業。不少社會人士對這行的從業員避之則吉,避免與他們同桌吃飯,過年也不准他們拜年。但鍾家樂慶幸太太家人及朋友,從沒對他白眼,「但以前有親戚嫌棄,唔同我們來往,後來要錢周轉,才找我家。」

在他眼中,死人並不恐怖,活生生的人有時機關算盡,其黑暗面更可怕。他曾遇過一位自稱是先人「好姐妹」的女士,擬在花園撒灰替先人辦理後事。「好彩天網恢恢,原來呢位先人生前同時委託另一個朋友跟進後事,發現先人有立遺囑,要求同父親合葬,仲畀咗八十萬呢位『好姐妹』辦理,但對方疑為私吞這筆錢,選用便宜很多的安葬方法。」這位「好姐妹」雖被拆穿詭計,但鍾家樂說:「當時先人已火化,幸最後都能與父親同葬。」

鍾家樂亦曾處理一名母親的喪事,「長子罕有回老家,與兄弟姐妹傾喪禮。佢以前從來無探過阿媽,一返嚟又話要計晒各人生肖,夾好日子,搞咗兩個月先火葬到。遺屬們懷疑佢吼住阿媽留低的一個物業及十幾萬遺產。」

棺木豐儉由人,鍾家樂會為逝者揀選一具價錢合符預算,又切合宗教需要的棺木。

 

吉儀是用來答謝前來喪禮的親友,任何宗教喪禮也大派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