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公司收集商狂轟 徵費計劃漏洞多 垃圾圍城一觸即發
為推動全民減廢,環境局日前公布「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方案,並將於短期內提交立法會審議,最快一九年下半年實施,長遠達至人均減少四成垃圾量的目標。
惟垃圾徵費方案出爐後,即惹來負責清理垃圾的管理公司及廢物收集商狂轟,批評計劃嚴重「離地」,漏洞多多難以監管;部分大型屋苑更考慮放棄沿用簡單快捷的垃圾槽,改為找人逐層樓收垃圾,勢必大幅增加人手及管理費。
至於全港約四成舊式住宅大廈就更大鑊,由於被列為「按重量」收費類別,負責處理的廢物收集商強調,無能力逐家逐戶進行,惟有按戶攤分,完全違反「揼少啲,慳多啲」的立法精神。廢物收集商商會負責人揚言,若當局不微調方案,業界將以垃圾車堵塞堆填區入口抗議,甚至發動罷收三日垃圾行動。
「過去三十年,香港固體廢物量增加逾八成,遠超同期人口增長的三成四,一五年每日人均棄置量達一點三九公斤,較鄰近城市為高。」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日前公布「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建議,希望透過徵費減少製造垃圾,並鼓勵市民將有循環再做價值的廢物回收,達到《香港資源循環藍圖》所提出、在二二年人均廢物棄置量減少四成的目標。
根據環境局建議,垃圾徵費分為「按戶按袋」及「按重量」兩種模式,前者適用於由食環署收集垃圾的樓宇,主要是設有垃圾站、可供垃圾車停泊的大型屋苑;住戶必須購買政府指定的垃圾袋,共有九種不同容量可供選擇。

環境局表示最快在一九年下半年推行垃圾徵費,目標是達至人均減少四成垃圾量。
垃圾桶大減四成
環境局假設一個三人家庭,每天使用一個十五公升的指定垃圾袋,每月需繳付五十一元;至於不能放入袋的大型垃圾,棄置前須貼上每個十一元的指定標籤以作識別。食環署人員將拒收沒有以指定垃圾袋包妥或貼上指定標籤的棄置物,違者會被罰款一千五百元。
至於「按重量」模式,適用於俗稱「三無」大廈及一些小型屋苑,住戶毋需購買指定垃圾袋,照舊聘用私營廢物收集商的垃圾車,將垃圾送往堆填區或廢物轉運站,圾垃車入閘前磅重一次,傾倒後出閘再磅重,從而計算垃圾重量,「入閘費」每公噸三百六十五至三百九十五元。
黃錦星表示收費水平已顧及減廢成效及承擔能力,原則是「揼少啲,慳多啲」,又指該收費水平與台北及首爾相若,相信具減廢成效。
他續說,將會在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通過後設十二至十八個月準備期,最快一九年下半年實施,屆時會設立四千個購買指定垃圾袋的地點;而為防止市民將家中廢物扔到街上垃圾桶,日後垃圾桶數量會大幅減少四成。
垃圾徵費方案出爐後,各界紛紛表達意見,多個環保團體歡迎政府落實垃圾徵費計劃。但另一邊廂,兩個相關業界商會齊聲批評徵費計劃嚴重「離地」,實際執行上存在很多問題。
由多間大型物業管理公司組成的香港物業管理公司協會,其副會長楊文佳向本刊表示,現時全港共有約四萬一千幢私人住宅樓宇,當中七成由旗下會員打理,「我們詢問了各會員如何處理垃圾,從而推算全港住宅之中,共有六成經食環署收集垃圾,四成是聘用私營廢物收集商。」
楊文佳強調,協會原則上支持垃圾徵費,但需要深入考慮如何切實執行。他舉例很多大型屋苑設有垃圾槽,毋需清潔工人逐層樓收集垃圾,住戶每日將垃圾放進槽口,便會直接送到底層的大型垃圾箱內,「新例實施後,假若有人不用指定垃圾袋,亦可輕易將垃圾送走,難以調查是誰犯法。」
他續指很多基層員工向公司反映,經垃圾槽收集的廢物,由於衝力太大,十居其九膠袋已破爛,「現時爛了也沒問題,因為有垃圾箱盛載,再倒入垃圾車,日後即使用了指定垃圾袋,一旦破爛了,食環署便會拒收。」

環境局公布「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方案,局長黃錦星展示其中一款指定垃圾袋,但他承認若有人把家居垃圾帶出街,塞進路邊垃圾桶以逃避付費,政府亦沒辦法。

環境局公布九款指定垃圾袋,左起為最常用的三公升、五公升、十公升及十五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