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社會減對立 下屆特首必備
隨着提名期結束,第五屆行政長官候選人正式產生。在四名表態有意參選的人士中,林鄭月娥、曾俊華和胡國興分別取得五百八十、一百六十五和一百八十張提名票,篤定可成功入閘參選;但最早表態出戰的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則只取得約二十多張提名票,參選行人止步。
分析成功入閘三人的提名票來源,可以看到胡國興和曾俊華的提名,大部分甚至全部來自泛民主派。泛民指刻意給票擁戴兩人入閘,是希望增加競爭、反操控。但以操控某人入閘的方式去進行「反操控」,可謂自相矛盾。
反觀林鄭月娥取得的提名票的組成成分跟胡、曾二人很不同。林鄭的提名,涵蓋四大界別中一些比較中間的組別;反而傳統支持建制派的勞工界、中國企業協會和港九區議會等,佢都只透露極小量提名,顯示出來的形象較多元化。

三位候選人,無論誰勝出當上下屆特首,首要任務是重新凝聚社會。
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上周六會見港澳政協委員時,對本港下屆特首提出了四大條件:愛國愛港、得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獲港人擁護。觀乎現時三位候選人,都分別擁有上述某些條件,但亦有欠缺之處。例如普遍市民認為胡國興法官出身欠缺管治經驗;曾俊華獲泛民全力保薦,料難獲中央信任;而林鄭則四項條件基本具備,唯一是民望方面可能並非最高。
對比三位候選人已公布的政綱,與現屆政府施政作比較,我們會發現相似之處甚多。例如房屋政策方面,當年特首梁振英提出「港人港地」的構思;到了今天,林鄭月娥和胡國興則分別提出「港人首置上車盤」和「港人首置住屋」。全民退保方面,三位候選人都不贊成「不論貧富」方案,支持設有經濟審查的方案。教育方面,各人對增加教育資源沒有異議,其中林鄭更明確提出最少增加五十億元。政改方面,林鄭和曾俊華都同意人大831決定是基礎,不能忽視;只有胡國興表示重啟政改可以不提831決定,明顯有向泛民傾斜的意味。23條立法方面,三人均認同乃特區的憲制責任,惟對於如何處理有不同看法。胡國興表示要將基本法23條及22條綑綁立法;而曾俊華就此問題立場多番搖擺,最近則表示立法應待政改完成後才進行;只有林鄭在此問題上的取態較謹慎和空泛。
由此可見,在一些重大政策的取態上,除了胡國興為了要迎合泛民支持者的口味而較為偏頗以外,司長出身的其餘兩人在施政總路線上與現屆政府可謂分別不大,這說明了無論由誰人上台執政,房屋、教育、長者都是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政改及23條立法也一樣是燙手山芋。所謂「梁振英2.0」的說法,其實只是政治抹黑伎倆而已。
過去五年,本屆政府已大概找到香港的核心問題所在,以及施政應該朝着的方向為何;但礙於政治爭拗及社會撕裂,再加上外國勢力的興風作浪,反對派以拉布、示威、佔領、抗爭、司法覆核等手法阻礙政府工作;令施政裹足不前,發展一籌莫展。因此,下屆政府如何繼續本屆政府未竟之功,關鍵在於未來特首必需有凝聚社會廣大人心、願意溝通不同政治光譜、消弭分歧的能力。若只為一黨一派而服務,忽略社會中間的大多數,社會又將走入空轉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