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做主人
養育孩子和教導孩子,都是父母的責任,這是不容置疑的。
由於怕他們不懂,更怕他們做錯事,或作錯決定,很多父母就會把責任一力承擔,不管孩子可不可以應付,只要自己能力範圍可以做到的,都一一為孩子代勞。
這是為了孩子好嗎?
當然不是!這是剝奪孩子學習和嘗試的機會;更嚴重的,是他們慢慢連嘗試的推動力也被你摧毁了。因為他們知道,可以一根手指也不必動,父母自然會為他們把一切辦好。

讓孩子為自己作出更多的決定,逐步讓他們變回自己的主人,有以下的好處:
1. 建立自信
萬里長城也有放第一塊磚的時候。
儘管孩子年紀還小,有時作出的決定會比較不實際,甚至可笑。但從長遠角度來看,他們能為家庭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作決定,例如:買甚麼食物作早餐?周末進行甚麼活動等,都有助他們建立自信,不必永遠做一隻應聲蟲,父母說甚麼就是甚麼!
2. 感覺被重視
無論在一個家庭或一間機構內,如果長期被視作透明人,沒有權參與任何決定,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讓孩子在不太重要的事情上,也貢獻自己的意見,或者作出決定,可以讓他們感覺被重視,加強他們的歸屬感。
3. 快樂感染快樂
當孩子能為某些事情做決定時,他們會感覺十分興奮。
當父母看見他們愉快的表情時,情緒也會跟着變得愉快起來。因此,讓孩子間中為自己作主,對於兩代的人都是一件好事。
4. 學習承擔責任
雖然,孩子要負責作出的決定,都是比較輕微的事情,例如吃甚麼,玩甚麼,去哪裏等。但如果某些決定帶來的後果是不太理想,例如:選了一套比較沉悶的電影,孩子就會開始明白,不是每一個決定都有同樣的後果,下次就會學得聰明一點了。
5. 學習尊重人家的決定
假如家中有兩位或以上的孩子,父母就可能會面對爭抝,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的選擇,可能有人想看這套電影,有人想看那一套電影等。
妥協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輪流作決定,也可以由父母各帶一個去看,也甚至可以由其他活動代替。用甚麼辦法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學習尊重人家的意見,不要因為意見不同而失去和平。
當然,孩子作的決定,是有機會錯的。但在這些無關重要的事情上犯錯,是生活上最好的教材,金錢也買不到的教材。錯了,下次就不會錯。
從來不錯,始終會有一天錯。到時,所犯的錯可能就嚴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