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尋快樂童年
農曆新年過後,一連串的學童自殺事件,的確令我感到很不好過。
童年,無論哪一個階段,都應該是無憂無慮,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可是,一宗又一宗學童自殺的新聞,都似乎在訴說着另一個事實。
作為一個家長,當謹守着父親這個崗位之際,我也不忘提醒自己:孩子的心靈質素,永遠比學校分數來得重要。
考試失敗了,還有下一次;生命終結了,就再沒下一次了!
因此,無論你的孩子現在多大,請用你的心,去聆聽他的心;用笑容代替怒容,用教化代替懲罰,好讓快樂的童年,不會被種種壓力扭曲。好嗎?
外國一些親子專家,將青少年自殺的最常見原因列出如下:
1)感到無助—當遇到一些問題,但覺得身旁沒有任何人可以提供協助的時候。
2)感到絕望—對於學業、前路或一些切身問題,產生一種不會再有改善的絕望情緒。
3)受到傷害—可能是受到旁人欺凌、侮辱、性侵等行為的傷害,而感到萬念俱灰,想以死作逃避。
4)壓力過大—因為功課繁重,考試壓力過大,父母期望過高等因素,都會使學生有透不過氣的感覺。
5)家庭氣氛—假如父母經常吵鬧,甚至有家暴事件,或走上離異之路等,都會加添孩子的無助和孤單感覺。
當然,香港的生活和學習模式,都和外國不一樣,但壓力產生的原因,總離不開以上種種。尤其在功課和考試壓力方面,這一代的孩子,實在避無可避。

既然我們無力改變現有各種環境因素,作為父母,如何讓孩子可以過一個比較快樂的童年呢?以下是一些親子專家給的建議,不知道你又認為如何:
1)教他們怎樣和別人建立良好友誼
有好朋友在身邊,就等如有人可以分擔煩惱。這裏說的朋友,不只是一起吃喝玩樂,而是可以分擔心事,一起面對困境的人。要有好朋友,首先就要對朋友好。要朋友關心自己,自己首先要關心別人,這些都是建立良好友誼的要訣。
2)教他們用樂觀態度面對一切
同樣一件事,有些人會看成世界末日,有些人只是一笑置之。正如那個半杯水的故事:有些人會悲觀地說:「糟糕,快喝完了。」有些人會快樂地說:「真好,還有半杯。」
事情的好與壞,有時只是一念之差。
3)教他們找一些寄托
看過一個調查,那些愛上不同活動的人,比一些經常呆在家看電視的人來得快樂。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同的精神寄托,都可以給予孩子一個較為充實和輕鬆的心境,走入牛角尖的機會,也會相對地偏低。
4)教他們接受不愉快
不愉快的心情、不順利的際遇,不被認同的情況……以上所說的種種,都難免會在人生中遇到。教導孩子如何與不快樂共存,及如何將負面情緒宣洩出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5)自己保持樂觀
在教導孩子之餘,父母也應該經常保持一顆平常心,儘管遇到不快事情,也不要將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童年,只有匆匆十數載。
如果孩子長大後,他的童年回憶只有功課和考試,這將會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