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葉劉一撞成名 舞麒麟破禁引入女將
新正頭,不少人都想起舞龍舞獅,但原來舞麒麟都很有香港鄉村特色。時至今日,本港不少客家村落,仍有村民默默守護這項獨特的傳統文化,將麒麟文化傳承下去。
「客家仔一定要識舞麒麟!」就是因為父親這句說話,將軍澳馬游塘村舞麒麟師傅李有昌,於六、七十年代加入舞麒麟護村行列,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由當年滿腔熱血的小伙子,眨眼間已成為教授下一代技藝的老師傅,他慨歎說:「現在的年輕人這麼多娛樂,仲邊得閒學舞麒麟吖?」
為使這門技藝逃過失傳的厄運,實行有教無類,成立麒麟女將隊伍,而且別村村民,甚至外籍人士都可收為徒。
附近另一條村、坑口上洋村村長劉啟康表示,舞麒麟是客家人的大事,「以前老人家請師傅回來教小朋友舞,目的是強身健體,保家衛國。」但相比起舞龍舞獅,舞麒麟素來較不受重視,「直至葉劉被麒麟撞到,才有人留意。」劉啟康苦笑說。
麒麟是古時的吉祥物,堪稱「仁獸」。麒麟文化於康熙年間隨着客家人南遷香港。追溯香港歷史,客家人是其中一群最早來港定居的族群,其中坑口成為早年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而舞麒麟是當地居民賀年活動及文化精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更於二○一四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麒麟講求功架,舞麒麟頭的浩源坦言希望透過刻苦訓練,成為新一代的繼承者。

坑口鄉事委員會麒麟召集人劉啟康笑言,葉劉淑儀被麒麟撞後,才有人留意麒麟文化。

李有昌(後左四)打破傳統,為該村麒麟隊成立女子隊,勢要將技藝傳承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