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落閘
趁着春假,我到美國與子女及好友團聚。年三十,美國政府宣布禁止七個穆斯林國家的公民入境,包括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利比亞、蘇丹、也門和索馬里。這道被外間稱為「穆斯林禁令」隨即引起軒然大波,在美國社會惹來連番爭議。
我與被譽為「矽谷風險投資教父」的紅杉資本主席Michael Moritz會面,他是科大的榮譽博士,他也是移民美國的英國人,所投資的初創企業不少都是由美國移民創辦,部分更是來自被禁國家。他上周在《金融時報》撰文,批評這道禁令對美國甚至全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禁令一發,多家矽谷企業人心惶惶,引發蘋果、微軟、Facebook、Google等多家科技巨擘領導人集體抗議,立即以行動穩定軍心。Moritz不諱言這道行政命令根本是破壞命令,並指出不少貢獻世界的新發明及意念都是出自這批被攔阻的人,喬布斯生父也是敘利亞穆斯林移民。美國政府打上攸關恐怖主義和維護美國安全的旗號,諷刺的是,九一一恐怖份子不在這七國內,而一九九五年奧克拉荷馬城爆炸案中的自殺式襲擊者為非穆斯林的美國公民。Moritz還引用美國著名作家Philip Roth批評特朗普的一番話─「特朗普對政府、歷史、科學、哲學和藝術等一竅不通,不能表達或意識到細微差別所導致的後果」。作為矽谷的領導人物之一,Moritz發聲不僅是基於人道立場,他亦不想埋沒這班移民在美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貢獻。這道禁令違背了美國精神,同時影響長遠經濟發展。

大概有些香港人覺得事不關己,但其實這與全球每個公民息息相關。九十年代,一班美籍華人成立「百人會」,希望促進中美關係及維護美籍華人權益,我也是其中一員。美國曾於一八八二年通過《排華法案》,限制華人移民,法案於一九四三年撤銷,待二○一一年才獲美國官方正式道歉。新禁令發出三天後,百人會發聲明希望美國政府以史為鑑,不要重蹈當日《排華法案》的錯誤覆轍,繼續秉承美國包容與自由的價值觀。不僅是華人曾受制,二次大戰時,美國政府因種族偏見,囚禁美籍日本人於集中營。
禁令同時觸動美國學術界神經,招來頂尖大學領袖如哈佛及普渡大學等校長異議。一些高層說禁令有違核心價值,亦會影響國際招生。哈佛校長指該校有近半的院長都是從各地而來的移民,當中更有被禁的國家,禁令或致人才轉投其他地方如亞洲甚至香港。有人認為不僅其他穆斯林國家或將受牽連,美國再對中國下禁令也非不可能。
每個國家都需要國際人才,移民及入境政策常是備受爭議的議題,香港亦如是。我明白社會上有不同意見,「香港優先」一派,「和諧共融」一派。曾經,美國尊重與包容不同種族、宗教,宣揚平等與自由,致力實現世界大同,這些價值也是香港努力追尋的大理想。歷史告訴我們,自我封閉的國家只會窒礙長遠發展,要像Moritz、百人會及一眾抗議者般願意站出來,才能捍衛真自由及真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