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名牌故事 2010 年 04 月 13 日

從飛機走過來的BMW

總部建於德國慕尼黑的BMW寶馬,現時最為人熟悉的是其製造的汽車,小至1系、大至7系甚至SUV的X系列等,都擁有很清晰的操控感,其高度的人車合一感最令駕駛者鍾愛。曾經駕駛或現正駕駛BMW的你,或許不知道BMW的歷史,是從製造飛機引掣開始的……

飛機引擎建汽車大廠

究竟BMW是在何時成立的呢?有人說,應該是一九一三年的某天,亦有人認為應該是一九一七年七月二十日,或是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三日。但原來三個日期都錯,官方答案是一九一六年三月七日。為甚麼呢?說來話長,但頗有趣。最有趣的是,在這天成立的,並不是BMW,而是另一間名為BFW(Bayerische Flugzeugwerke)的飛機製造廠。

而BMW其實是另一間公司,原名為Rapp-Motorenwerke,於一九一三年由Karl Rapp創辦,是一間飛機引擎廠,開辦初期主要為奧地利軍方供應飛機引擎,當時加入Rapp公司負責審查引擎品質的工程師,就是後來的BMW AG首位總裁Franz Josef Popp。

一九一六年,Franz Josef Popp引薦了引擎設計師Max Friz加入Rapp公司成為首席設計師,由於Max Friz的才華非凡,公司的管理層因而迫使毫無成績的Karl Rapp離開,公司亦在一九一七年七月二十日改名為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GmbH,BMW之名因此而來。後來,基於經濟及政治的因素,BMW在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三日發行股票上市,由原來的GmbH變成了AG,而BMW AG歷史上另一重要人物,銀行家Camillo Castigioni於此時登場,當時他持有BMW AG的三分一股權。

BFW飛機製造廠成立時的廠房模樣。

飛行員Franz Zeno Diemer在《華沙公約》生效前駕駛採用BMW引擎的飛機造出了9760米高的飛行紀錄。

工廠被迫關閉

不過,好景不常,第一次世界大戰於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結束,軍隊不再需要飛機,一直只生產BMW IIIa型飛機引擎予軍隊的BMW AG不但失去了最重要的客戶,更由於德國必須在戰後盡快重建,BMW AG位於慕尼黑的廠房更被政府勒令關閉,時為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六日,理由是人民需要廠房貯存煤來抵禦寒冬,而原本用來製作引擎的各類金屬,也被迫分派到其他工業用途。

一九一九年二月一日,慕尼黑工廠解封重開,但礙於德國在這一年受到華沙公約的限制,被迫禁止生產飛機,Franz Josef Popp決定轉移產品路線,開始推出專為船、私家車、貨車和電單車使用的引擎,希望能有多一點的出路,但可惜事與願違,成績並不理想,BMW AG於年中開始改以生產供火車使用的制動系統為主。因生意的規模較戰爭時小了很多,銀行家Camillo Castigioni最終將他的所有股權轉售予Knorr-Bremse AG。

與很多公司從收購業務開始一樣,於一九一六年成立的BFW,是由德國MAN AG與幾間銀行合資,從收購Gustav Otto Flugmaschinenfabrik這間飛機製造廠而來的,主要顧客是德國巴伐尼亞州的軍隊。不過,自從戰爭結束,軍用飛機的需求大減,BFW由一九二一年開始轉型生產自己設計的電單車,在BMW引擎的基礎上改造引擎,並以Flink及Helios的品牌推出市場。一向很有投機頭腦的Camillo Castigioni,看中了BFW只欠研發引擎的實力,所以於一九二一年秋天全面收購BFW。他計劃的第二步,就是向已經從製造引擎退下來的BMW埋手。

1959年當時的BMW面臨被其他公司收購的命運,最終因為輕巧靈活的BMW 700挽救了公司。

轉名回歸的BMW

一九二二年五月,Camillo Castigioni從Knorr-Bremse手中將BMW買回,不過,Camillo Castigioni不是收購整間BMW AG,而是只購回BMW這個品牌名稱、早已被遺棄的引擎製作部門、鋁鑄廠,以及所有與製作引擎有關的機器和相關技術專利,並將Max Friz和Franz Josef Popp帶走,落腳於BFW。BFW亦在這年放棄原來公司的名字,正式轉名為BMW。而原來的BMW AG公司在賣出品牌名稱後,改名為Sudbremse AG,繼續其火車制動系統的業務。由這一刻開始,新的BMW正式誕生,這就是為甚麼現時BMW會認定公司是成立於一九一六年三月七日的原因了。

經過合併、重組的BMW,於第二年就開始迅速發展,除了重新開始製造飛機引擎,並得到蘇聯這個大客外,亦於同年九月的柏林車展上展出BMW首款電單車R 32,立即引起了很大的迴響。因為Max Friz將水平對向boxer引擎改放在雙管框架之上,改善了冷卻效果,並利用一個名為cardan shaft的直軸式傳動系統將動力傳送至車輪。事實上,這兩項新技術一直沿用至今。

1966年為紀念BMW 50周年推出的1600,加上其後推出的1602及2002 turbo,三款車型構成的02系列,共售出了超過86萬輛,其優秀的操控奠定了BMW講究人車合一的形象。

開啟BMW汽車新章

BMW的首款汽車在一九二八年正式面世,同年收購了Eisenach汽車製造廠,順理成章地將此廠生產的Dixi 3/15 DA 1收歸旗下,並改名為BMW Dixi。之後,BMW將此車改良,並在一九二九年正式以BMW 3/15 DA 2之名推出市場。由於車身細小而又性能不俗,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令BMW安然地度過了經濟大蕭條時期。

雖然Dixi是BMW旗下首款汽車,但由於Dixi本身其實是英國Austin Motor Company的Austin 7,當年Eisenach是獲授權生產的,所以嚴格來講,無論是DA 1或是後來的DA 4,都仍然是一輛Austin 7。鑑於代工生產的合約於一九三二年到期,BMW於一九三一年開始着手研發真正屬於自家製的新車,並在翌年推出BMW 3/20 AM 1,配備788cc直四引擎,採用四輪獨立懸掛。與R 32電單車一樣,3/20甫推出即大受歡迎,其後三年內產量達七千輛。3/20的成績,確實為BMW打好了造車的根基,亦是BMW成為汽車大廠的一個開端。

BMW的開篷車與James Bond非常有緣,除了Z3在《Golden Eye》中亮相外,Z8亦曾在《The World is not Enough》中成為這位特務的座駕。

沒有BMW 507,貓王皮禮士利可能也不會這麼有魅力。

走在最前的引擎

要成為真正汽車大廠,BMW一直研究各種新技術,其中一項,是鋁合金於汽車引擎上的應用。憑着多年製作飛機引擎的經驗,BMW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已經掌握了鋁合金的鑄造技術,率先在一九二五年推出的R 37和R 39兩款電單車的引擎上,採用鋁合金這種輕合金作為盤頂的物料,是世界上最早採用鋁合金製作引擎的兩款量產製品。一九五四年,BMW在大戰後恢復生產汽車後的第四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採用全鋁合金製V8引擎的汽車。V8引擎的優點是運作穩定,有力量而寧靜,而鋁合金物料則既輕且硬,車輪操控更為靈活,更能兼顧高速直飆的穩定性。

除鋁合金引擎外,BMW早在一九三三年亦成功推出一款採用燃料直接噴注技術的9汽缸飛機引擎。透過直噴技術,可保證每一次噴注時引擎內的燃料含量都處於相同的水平。

1959年推出的Isetta不但令BMW走出財困的陰霾,更令BMW攀向事業的另一高峰,Isetta的名人fans包括了Cary Grant(a圖)及英國傳奇車手Sterling Moss(b圖男士)等。

電動汽車先鋒

近期常聽到香港政府說要加強電動汽車在港發展的力度,其實早在三十八年前,BMW已經向世人展現了零廢排的電動版BMW 1600,引擎艙內裝上一排一排的電池,行駛時安靜無比。多年來,BMW發展過的電動汽車有電動版1602、電動版325IX及E1,為環保及節能出力。

於一九七三年面世的BMW 2002 turbo,是品牌首個採用渦輪增壓技術的量產車型,採用2.0公升四汽缸渦輪增壓引擎,馬力達一百七十匹,相對於當年採用化油器的汽車只得約一百匹馬力的表現實在優勝得多。但可惜由於渦輪增壓引擎的耗油量始終較高,面對當年的石油危機,高油耗的2002 turbo最後於一九七五年停產。

2009年X1是比X3還要再細一個碼的X車系入門型號,標榜的是年輕、具活力及多變的城市形象,暫時仍未抵港發售,但已確定在今年內推出。

氫動能的應用

近年BMW最為人熟悉的新科技,是採用氫作為燃料驅動的Hydrogen 7,但其實這個即使是現今都仍然被稱之為未來汽車科技的新技術,早在一九七九年BMW已開始着手研究,當年BMW和德國太空航空協會合作研究氫作為汽車燃料的可行性,當年一款BMW 520就是首款氫動力汽車。

採用V10引擎的M6,馬力高達507匹,加速力之強可與F1跑車相比。

最強M系的傳奇

BMW的M,全寫是Motorsport,意指從賽車技術而來的,原本只是品牌旗下的一個部門,現已獨立成為BMW的子公司,專門推出最強的M型號,而其故事由一九七八年面世的M1開始。

M1除了是BMW史上唯一一款量產的中置引擎雙座跑車,更是BMW與林寶堅尼合作的成果。當年BMW希望參加GT4賽事,奈何沒有製作中置引擎汽車的經驗,所以找來林寶堅尼合作,不過最後因財政因素而告終,由BMW獨力生產,至一九八一年為止,產量只有四百四十五部,是現時最罕有的BMW汽車之一。此外,BMW舉辦過兩年專為M1而設的one-make賽事,並製作落場版M1 ProCar,它擁有四百七十匹馬力,絕對可列入超級跑車之列。

第一代M5採用3.5公升直六引擎,馬力286匹。

獨特的M6雙門跑車

雖然M1的產量和產期都不長,但成功令BMW爭取到超級房車賽的入場券。緊接其推出市場的,是一九八三年面世的M 635 CSi。雖然當年BMW對旗下的車系還未完全統一名稱,待5系面世才依車型大小分為3、5、6、7系,但M 635 CSi可以作為第一代的M6。而第二代M6,則於二○○五年推出市場,其性能亦相當驚人,一位德國車手就曾經駕駛沒有電子限速的M6,在德國知名的Autobahn無限速公路上造出驚人的339.93km/h極速紀錄。

M1的落場版,馬力比街道版多200匹,可將之視為超級跑車。

從跑格變內斂的M5

從編號E28車型開發而來的第一代M5,在一九八五年面世,是M系中首款四門車型,由於車重較輕,其0-100km/h加速比M 635 CSi還要快0.1秒,極速241.4km/h。直到二○○五年止,M5共推出四代,更加入了多項來自F1的賽車技術,包括了起步控制技術、車身動態穩定系統和安裝在軚盤的轉波撥片。此外,M5還具備M系車中首次採用的V10引擎,其最大馬力更首次突破五百匹。

第二代M3已轉用BMW出名的3.2公升直六引擎,馬力有240匹。

性能與實用兼備的M3

M3的出現,全因為一九八六年時的總裁Eberhard von Kuenhei希望能夠有一款房跑車可在房車賽中奪標,因此,當年的工程師Paul Rosche開始其落場版M3與街道版M3同時開發的計劃。M3可以說是BMW史上最成功的房跑車,雖然只採用2.3公升引擎,但馬力大,車身輕,在其五年的產期內,為車廠贏得了一千四百三十六次勝利及多項世界冠軍。

經過不斷改良及零件更新,二○○八年所推出的第四代M3,除改用可提速至超高的八千四百轉的V8引擎外,更採用碳纖維車頂,降低了汽車的重心以及懸掛部分經過大幅輕量及強化,足令M3擁有同類車型最強的操控反應。

終極玩樂型的開篷M系

隨着Z3的上市,M系家族也首次出現雙座開篷跑車M Roadster,並在一九九六年加州Monterey舉行的老爺車大賽中首次亮相。M Roadster配用與當年M3相同的3.2公升直六引擎,由於Roadster天生擁有原始、直接的駕駛風格,所以推出後的銷量極佳,在首年半內,全球就賣出超過四萬輛。

而第二款M系雙座開篷跑車Z4 M Roadster亦在二○○六年登場,Z4是一款駕駛感比Z3還要更接近原始味道的小跑車,經過M改裝後的Z4 M Roadster,其瘋狂的加速性能與略帶神經質的好玩特性,令BMW車迷對之又愛又恨。

配用4.4公升V8雙渦輪壓引擎的X5 M,馬力高達555匹,是一輛可與保時捷Cayenne Turbo爭天下的超級SUV。

BMW 廠徽的演變

從廠徽的演變,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品牌的精神。有些品牌的廠徽多年來不斷地在改變,也有些品牌從一而終,而BMW就是屬於後者。由創立至今,BMW廠徽雖然亦有改變過,例如字形的改變,由平面轉為立體等,但基本的形態多年來都沒有改動過,這顯示出BMW對自家公司以製造飛機引擎起家十分引以為傲。事實上,BMW的廠徽如同「象形」文字般,源自旋轉中的螺旋槳,藍白相間既代表藍天白雲,顏色的變化又描繪出螺旋槳轉動的形態,並在其上寫有BMW三個字,結構相當簡單,但也清晰指示出BMW源於製作飛機引擎的歷史源流。既然BMW在過去沒有對廠徽作出大的修改,相信在將來他們都會繼續這個方針,一百年後都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