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濕疹防治法
疾病的發生,除自身的體質外,亦與氣候變化有着關係密切。冬日時節,天氣較為乾燥,很多濕疹患者的病情,都會在此時比較反覆。皮膚是人體向外溝通的重要組織,所以溫度的改變、濕度的變化,以及直接接觸了錯誤的物料,都有機會出現濕疹。
亞洲之冠
嬰兒濕疹為現代醫學病名,在古代文獻上則稱之為奶癬、胎斂、胎風、濕瘡等。而在中醫外科《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將此病描述得頗為詳細,從皮膚表現來看,濕疹滲出的液較多就稱為濕斂,而滲液不多的則稱為乾斂。
濕疹是皮膚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而香港兒童患上濕疹的比率更是亞洲之冠,這可能是與香港的氣候及飲食習慣有關。在治療濕疹時,父母大多會外塗藥膏,若短時間內能治好當然是好事,但不少案例都有停用藥膏後,再次出現濕疹,並爆出更多的情況,這個情況稱之謂「反饋」。而皮膚卻因外塗過量類固醇變薄、粗糙及色素沉着,這是因為身體日久依賴了外源性類固醇,令自我抗敏能力變得更弱所致;所以,這類患者便會無奈地愈用愈重劑量,但濕疹卻有一次又一次地加重的趨勢。
標本兼治
濕瘡有瀰漫性、泛發性、對稱性、搔癢性的特點,若想徹底根治濕疹,不能只看局部症狀,還須標本兼治、內外合治,整體與局部互相結合才能成事。
患者需要先注意日常飲食,傳統腥發動風之物,例如:牛肉、羊肉、海鮮等,理應戒食,而牛奶、雞蛋等常見致敏源亦應避開。衣服物料最好是純棉為主。皮膚表現為乾燥、龜裂、結痂者,便要好好保濕,潤膚膏要以無人工色素、香料為佳,愈天然愈好。

中藥濕敷法
患上濕疹的小朋友,假若皮損泛紅、滲液,可用皮膚科泰斗趙炳南先生所著的《趙炳南臨牀經驗集》,當中所述的中藥濕敷法。
材料:選用馬齒莧、黃柏或鮮枇杷葉,其中一種便可,份量二兩。
製法:放在盆內加水約2000至3000毫升,煮沸15至20分鐘,待冷卻後備用。
敷法:運用6至8層的紗布,大小與皮損傷的面積相等。將紗布浸透在藥液中,然後將濕紗布平放在皮損上,5分鐘後取下,反覆操作30分鐘,每日2至3次。結束時用棉球輕輕拭去殘留的藥液。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