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節想當年
臨近佳節,一家大小都身在外國,自己則和太太留港過節,這種感覺似曾相識,記得當年我隻身遠赴美國加州理工(Caltech)讀大學,是人生第一次自己過聖誕及新年。想當年,沒有互聯網、電視去接觸國際資訊,要窺看世界只得靠學習世界史或去戲院工餘場看外國電影。出國讀書,要獨自適應人生路不熟的地方,可從語言、文化、社交圈子及學術四方面着手。
四十多年前,甫到美國,就有種「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感,我這香港仔中學時的英語會話程度僅屬「有限公司」,不足應付與美國人對答如流;在當地看電影無字幕,我只能一知半解地靠聽得懂的部分,輔以前文後理去拼湊出故事內容;有時連聽美國人講笑話都不懂其笑點何在。於是,我立心學好英文,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不單要學懂語言,亦要了解文化。那時起,我就不斷收看美國經典綜藝節目「周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及棟篤笑Tonight Show,那些節目以嬉笑怒罵的形式諷刺時弊,除了學好英文,還能緊貼時事,體會美國文化。經過幾年時間,才能輕鬆和美國人交談,看懂無字幕的英語片,時事觸覺也變得敏銳。
我明白要逼自己多說英語,社交圈子就不能只得中國人,我積極參加校內活動去認識不同國家的同學。我參加大學足球隊,隊員大部分來自美國、南美和歐洲,足球講求合作精神,運動也是種認識與了解別人的好方法。另一個識新朋友的途徑就是住hall,我雖然只住了一年,挺懷念當時一夥人柴娃娃的歲月。
過節也能體驗一個地方的文化。未出國前,我不知道甚麼是感恩節,直至我的寄宿家庭邀請我共晉感恩節晚餐,三點開始,但我心想三點應該只是開門迎賓,六點才進餐吧,豈料我六點到達,已近尾聲!我才知自己犯了社交錯誤,如事先知道節日背後意義就可避免。還記得那餐非常豐富,吃飽火雞後才知道感恩餐飯後有大份甜品的習慣,但已吃不下了!
香港被人認為是為考試而考試,但考得高分不代表你明白所學;在Caltech,教育文化不同,考試很多時沒有既定答案,希望同學能透徹理解所學,還有頭兩年希望讓同學摸索,充實自己,所以要選能擴闊眼界的科目,而非只以較易取得高分為選科的考慮因素。Caltech那時還有一個考試「榮譽制度」,沒有監考,試題可帶回家作答,在這自由度高的環境,學到講求誠信、自律的文化,對將來的事業及人格打好基礎,值得我們學習。
離鄉別井反而令我提升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剛到美國的第一年,有中國同學邀請我參加釣魚台示威,那班老保釣的熱血,讓當時青澀的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中國人的身份。還有時走到舊金山或洛杉磯的唐人街,聽到旁人操一口流利台山話,作為五邑人的我,同聲同氣,頓時倍感親切。
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適應新環境就要理解及尊重當地的文化法則。為何美國人總是比較有創意?可能是那開放包容的文化,給予年輕人信任與支持,讓他們有更多空間思考、選擇。當然,出國讀書都只能靠自己,就算走到世界任何角落,在同一天空下,都不能忘記或拋掉自己身份。

我的大學時代,Caltech足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