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校長視野 2016 年 11 月 10 日

陳繁昌

陳繁昌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出身筲箕灣阿公岩。 獲獎學金遠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修讀本科及碩士課程,並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 留美四十年,歷任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署長。 陳教授大半生尋找教研夢,對教育、科技發展、培育年輕一代亦有獨到見解。

莎翁洩天機

上星期我在新光戲院欣賞港產舞台劇《莎士對比亞》,是由我的皇仁書友袁立勳執導及改編。我雖算不上莎士比亞的粉絲,但亦時有拜讀他的著作,適逢莎翁逝世四百周年,立勳創作耳目一新的劇目,還邀得陳志雲及葉童擔綱演出,我當然捧場。

當晚全院滿座,我與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獲邀分別以廣東話及英文演繹莎劇《王子復仇記》的經典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幽默風趣的曾司長突然爆肚,改編為「To run, or not to run, that's the question」,全場掌聲雷動,更掀起全城熱話,紛紛討論天機,這招四兩撥千斤着實用得妙。可惜當時我未及反應過來,不然我應趁此良機乘勢接下「When will you run? That's the real question!」

話說回來,劇名也真夠意思,英文名為《Shake Shake Speare》,莎翁少時雖因其姓氏音近「搖動的矛」而被揶揄,但其實內含進擊之意,他的一生成功震撼舞台。而中文則名為《莎士對比亞》,內含對比內在、外在的意思,立勳說莎劇往往有種雙重面貌,其實我覺得人性亦然,少不免要面對內心矛盾與掙扎。這套新作絕非重演莎翁經典戲碼,而是跳出框框,將自己代入莎翁的角色,把他年輕時的心路歷程搬上舞台,再加插多個莎劇片段,真佩服立勳的創意,帶領觀眾從嶄新角度剖析莎學。劇中的莎翁在創作《羅密歐與茱麗葉》時,面對倫敦戲劇界的競爭、因離鄉別井打拼而與妻女分隔兩地、與女扮男裝的演員產生微妙關係、遇上創作瓶頸,一切是多麼的貼地,原來大文豪也不過是個常人。

劇中不斷穿梭時空,演員一人分飾多角,甚具挑戰性。除了演員的精湛演技,我尤其喜歡這套劇的原創音樂,梅廣釗博士繼《羅生門》後,再度與立勳合作,為此劇負責音樂創作和編排,將劇中人物的感情與內心世界表達得淋漓盡致。台前幕後傾力製作,難怪此劇叫好又叫座。

新光戲院大概是香港最後一個傳統戲院,是我從阿公岩到皇仁上學的必經之地。這些傳統戲院都給歲月洪流沖走了,全靠李居明大師仗義幫忙,新光才得以保存。他說雖然虧本,但他仍會堅持。

看罷這套莎劇有感。最後一幕,薩拉熱窩一對小情人欲逃離戰亂,卻慘被射殺。字幕寫着,當地因宗教及政治分歧,以致社會嚴重分化、撕裂,人民精神及社會未來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怎麼覺得有點似曾相識?近年常見「本土」二字,每人對這詞語都有不同闡述,本土並非得一方面。這套港產舞台劇可說是本土藝術的一項代表作,香港舞台上呈現講廣東話的莎士比亞,全劇以廣東話為主,本土得來不乏國際化,編舞顧問來自法國及越南,少部分對白是以英語、普通話及法語演繹。香港應多鼓勵年輕人參與表演藝術,推動創新。要關心本土,不如試試努力將本土藝術發揚光大。

我與舞台劇男主角陳志雲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