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的羅德
在大學時代,我已耳聞羅德(Rhodes)獎學金項目,很認同其遠大理念,希望促進英美兩國交流,培養菁英的國際視野,他日成為對全球有影響力的領導者,前美國總統克林頓也是羅德學者。居美多年,加上是百人會會員,我特別留意促進中美兩國關係的計劃。百人會促進中美相互了解,是我應邀加入的原因之一。三年前,我留意到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跟羅德項目相似,分別在前者為期一年,資助國際學生到中國清華大學攻讀碩士,而後者則保送學生到牛津進修,同是全數資助學費,我很是好奇。
我在北京公幹順道到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蘇世民學者項目是由美國巨富、著名投資管理公司黑石集團創始人蘇世民創立。雖將屆七十,仍致力實踐他對教育及全球發展的抱負。他私人捐資一億美元,更從外間募資兩億美元,並四出招賢,覓得著名經濟學家、曾於科大任教多年的李稻葵教授出任院長。顧問委員會猛人雲集,包括前英國首相貝理雅、前法國總統薩科齊、前澳洲總理陸克文等,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亦是委員之一,而學術顧問委員會的陣容不在話下,有幾位是我的私交。書院大樓設計中西合璧,教學與住宿都在書院內,設備一應俱全。首批學者是從三千名申請中精挑細選,來自三十一個國家共一百一十人(當中三個是香港人),可謂精英中的精英,評選準則不只看學術成績,還有待人接物、領導才能、創新思維、國際視野等。
機緣巧合,回港後就有機會跟蘇世民見面。上星期,蘇世民書院美國辦公室執行主任、前華威大學校長Nigel Thrift跟我說,蘇世民剛在港,並替我們安排會議。甫見面,發現彼此有些交疊,大家都是耶魯人,他畢業於此,我曾執教於此,還有共同朋友如近兩任耶魯校長Rick Levin和Peter Salovey,及香港的梁錦松等。他真誠樸實,樂於行善,上年向耶魯捐贈一點五億美元。我很認同他設立學者項目的理念,我問他:同學有走出去的機會嗎?計劃只有一年,夠嗎?他告訴我,清華為每位同學配對一個清華學生大使,讓他們更深入認識中國文化,更認為一年時間讓菁英們了解中國是恰到好處,有點像外國gap year的概念,豐富視野比搵工更緊要。我跟他說,香港也是中國一部分,是資訊自由發達的國際城市,建議蘇世民學者不妨考慮來港作短期交流,我亦鼓勵科大同學如有機會應赴該院見識。
為何蘇世民不選擇香港?這引起我的思緒。他告訴我,計劃起步時已獲中國政府大力支持,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希望於十年內,中國至少有兩所世界頂尖大學的願景不謀而合,但仍需外來支持去達成目標。有國家級支持,當然如虎添翼,難怪他決定落戶中國清華,香港只得羨慕。蘇世民目光遠大,矢志對全球有正面長遠影響,堪為年輕人榜樣。亦如我一直所說,精英非靠考試成績或第一份工賺幾多去衡量,視野及思維的成長才是關鍵,這項目的理念值得大學教育深思。不進則退,香港再不力爭上游,恐怕有天會給邊緣化。雖然麻省理工選擇香港作創新中心基地,但蘋果剛在深圳開設科研中心,蘇世民也選擇立足中國,面向世界。香港還能抓住下一個機遇嗎?

我與蘇世民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