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丈夫臨終心願 給太太的最後禮物
死亡,是人必需經歷,亦是最後要經歷的事。當人知道自己正踏入人生的最後階段,生命猶如失去了色彩和味道,只懂得不斷將人生回帶,被今生的遺憾、失落、悲傷纏擾。然而,若能跟傅秀英的丈夫阿黃一樣,換個心情面對,即使逃不過死亡,卻留下一點雲彩,照耀在世的身邊人。
六十三歲的傅秀英,跟丈夫黃日雄(阿黃)結婚三十二年,一直過着平淡的生活。「佢做裁縫我做保安,平日各有各忙,假日佢會帶我去街,最鍾意去鴨寮街買布。」秀英自小患有弱聽,平日要戴助聽器,日常生活則全聽憑丈夫,縱使阿黃長氣,但她仍樂於在他身邊,「總之我唔嫌佢囉嗦,佢都無嫌我瑣碎。」他們的婚姻雖然平淡,勝在細水長流。
秀英跟丈夫和他的姐姐同住在柴灣的公共屋邨,生活不算富裕,「窩心嘢佢無乜做,但勝在份人正直無機心,性格樂觀又孝順,令我覺得可以依靠。」平靜如水的生活,自三年前阿黃確診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功能日漸惡化開始,才有了轉變。

傅秀英跟丈夫阿黃相知相守三十多年,如今阿黃已魂歸天國,剩下她憑着亡夫大愛,繼續積極面對人生。
多活一日賺一日
「記得當年結婚佢同我講,細個患肺癆,癆菌入咗骨,年紀愈大,腰骨會愈彎,壓住個肺就會出事。」阿黃三十年前的預言,在他六十二歲時應驗,起初他仍堅持如常生活,「就算要揹住部氧氣機,都堅持同我去街,無做裁縫,都去跟人派免費報,從來無怨過一句。」秀英憶述。
阿黃樂觀,卻抵不住病魔來襲,秀英上班時不時都會收到他的緊急來電,說他要入院留醫,「有時返工會提心吊膽,唔知幾時電話又來,佢又出事。」在醫院出出入入,阿黃的身體狀況亦每況愈下,大半年前,他光是行幾步路已氣喘萬分,「當時佢已知剩下日子不多,過得一日,當賺一日咁生活。」
今年三月,阿黃因心臟梗塞再度入院,在深切治療部住了十日,他開始確切感覺到死神在身邊,於是醫院轉介他到香港復康會旗下的賽馬會安寧頌─「安晴.生命彩虹」社區安寧照顧計劃,認識社工羅敏姿。
「第一次見阿黃,佢話如果走咗,最擔心阿媽無人照顧,亦掛心秀英份人無記性又單純,好易俾人呃。問佢有咩心願,佢就話想同太太去錦田旅行。」阿姿於是為他選定了五月的一個假日起行,並安排交通工具和地點,打算幫他達成最後願望。

阿黃生前雖然飽受病患困擾,但仍積極面對人生,不時跟秀英四圍去。
親製最後禮物
「有日阿黃話想同我去錦田市集,兼約埋幾個朋友燒嘢食。」可惜言猶在耳,阿黃在四月再度入院,而這次他昏迷了八小時,一句話也沒有留下,便一睡不起,一直期待的旅行無法如願,化成了她心中的刺。
不過,阿黃其實早將最好的都留了給秀英。
有日秀英在家執拾舊物,發現櫃上放了一張紙,上面重複寫了四次「記得帶鎖匙、電話、銀包」,「佢知我大頭蝦,但我估唔到佢唔識用電腦,都搵人整咗張紙提我帶。」這小小的叮嚀,有如阿黃像生前一樣陪着她,長氣的說着話。
更教秀英感動的,是家中忽然多了個大箱,放滿了不同款式的被套,她即時想起阿黃生前另一件心事,「前年年尾,佢無端端話要車被套,但車咗幾件就話無氣力再做了。我心諗,被套可以買現成,點解要自己縫?」
誰不知阿黃還是悄悄將被套都縫好,好好的放了入箱,為她留下最後一份貼心禮物;讓被單代替自己,為太太驅寒保暖,「我放晒入吊櫃,閒時拿出來用,蓋在身就會忍唔住諗起佢。」
如今,秀英已重新生活,轉到墳場做保安,見盡生老病死,「生有時,好多英靈好後生就過身。」從阿黃身上,她似乎學懂如何面對死亡,現在不時返天主教聖堂和做義工,「有咩想做就去做,過每日都係賺來的,總之開心,無遺憾,希望阿黃在天堂都快快樂樂。」聽着,相信阿黃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

阿黃深知秀英是個「大頭蝦」,所以生前特意製作了一張字條提醒她帶「出門三寶」。

阿黃在幾個月前離世,留下了親自縫製的被套給秀英做最後禮物。
社工:助親人走出傷痛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一五年,撥款一億三千一百萬元,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鼓勵『醫社合作』,致力培訓相關的專業人員,以及提高公眾意識,讓晚期長期病患者及臨終長者有最佳的護理選擇,提升生活質素。」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陳載英續指,香港復康會是計劃合作夥伴之一,其社工及護士會以「家居到戶服務」方式,為受助者提供支援。
社工阿姿指,計劃為病人提供三方面支援,「先會話佢哋知身體的病痛可以點紓緩,減輕痛苦;如果想跟家人重修舊好,我們會嘗試幫手破冰,亦會幫他們達成最後願望。當自覺已盡力彌補遺憾,他們會較易接受死亡。」她說。
阿姿還會為喪親者提供輔導,「忙完後悲傷情緒就會襲來,那時他們最需要陪伴,但要走出傷痛,始終要靠自己。」她續說。

阿黃過身後,秀英仍經常見阿姿暢談生活點滴,又會做義工為他人帶來正能量。

阿姿指很多受助者最不捨的就是在世的親人。
賽馬會安寧頌 ─「安晴.生命彩虹」社區安寧照顧計劃
電話:2549 7744(香港復康會)
電郵:crnkh@rehabsociety.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