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時事  > 新聞專題 2016 年 08 月 25 日

聾人粵劇以手代口 拯救消失中的手語

全港首隊聾人粵劇團下月舉行畢業演出,患有聽障的學員穿起戲服,昂首踏上台板。現場播放粵曲聲帶「查篤撐」,一樣有蕩氣迴腸的聲演,不同的是,台上主角配合音樂節奏,用手語「唱」出台詞。

這班演出者雖然聽不到如雷的掌聲,但預演期間觀眾的笑容劃破隔膜,打造一個「沒有牆的世界」,也令無聲語言─手語,吐氣揚眉。

本港早年的手語發展也有一段黑暗歲月,政府提倡融合教育,聾人學校禁用手語。手語被打壓下,逐漸成為瀕危的語言,全港現時僅百分之二點六的聾人懂手語。今次粵劇團將手語融入戲劇,重振手語發展。

聾人粵劇的演員用手語縯譯台詞,現場還播放粵曲聲帶,不論健全或聽障人士也能享受其中。

聾人粵劇以手代口

狹小的房間裏,十幾張白臉頓首望鏡,問粵劇導師黎老師畫眉深淺到位嗎?黎老師皺眉,手口語並用表達不妥之處,旁邊的手語老師即刻幫忙翻譯。

這班粵劇團的學員患有聽障,去年成立至今,已為逾五百名社區人士預演。曲目無異,但特別處是傷健人士都能樂在其中,因為現場有鼓樂聲演奏,以及播放粵曲聲帶,演出的學員則以手代口「咪嘴」,用手語縯譯曲詞,並適當地加插造手。

搞手龍耳(聽障人士)服務中心手語主任黃惠蘭憶述,從未奢想有今天的受歡迎程度:「起初一名聾人拿着曲目說,很想一嚐唱粵劇。我就找義工把曲詞意譯為手語,豈料愈來愈多人玩。」

其中一名學員劉三姐,除了朝九晚六的辦公室生活,每周兩晚都到劇社上課。她結結巴巴說:「公司只有我是聾人,無人明白我,在這裏開心得多。」

語言是一種模仿過程,當耳朵聽得準發音,嘴巴就能模仿發音說一遍。但劉三姐自小患嚴重聽障,影響說話能力。投身社會後,她轉過十幾次工,每次都因為與同事溝通不來,「他們都不懂手語,又有人笑我說話一嚿嚿,令我很不開心。」

至親的家人也無法溝通,才令她難受,「父親只懂一點手語,主要靠寫紙仔。母親是文盲,很少跟我溝通,很寂寞……」,劉三姐小時候,父母疲於奔命賺錢。「兩歲時我被獨留在家,發高燒,從此弱聽。」後來,她從主流幼稚園轉讀聾校幼稚園。

各人忙上妝,導師用手語指導聽障演員出場時注意事項。

 

劇團的演出一絲不苟,導師忙着協助演員背熟手語台詞,出場前工作人員把握最後機會為演員整理衣冠。

 

劉三姐在「唱」大戲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倍感滿足。

 

為免手語成絕響,本港不少團體舉辦各類手語班,供傷健人士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