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私營協作」與醫療改革
醫管局剛公布了擴展「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的詳情,會由今年開始於三年內由現在的三區擴展至全港的十八區。這個轉變,可以說是香港醫療系統發展的一個里程碑。由於二○一五年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宣布了向醫管局撥款一百億元設立「醫管局公私營協作基金」,每年的回報將會用作推動公私營協作計劃之用。有了這個經常性的財政來源作為長遠的支援,「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於擴展至全港後將會成為香港醫療體系的一個重要元素。
市民醫療需求不斷增加,公立醫院專科門診及非緊急手術輪候時間不理想、急症室及病房擠迫爆滿等情況,都顯示公營醫療體系「超載」。政府在二○○八年推出的醫療改革諮詢文件,定下要發展基層醫療及推動公私營協。現「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正正就是回應上述的兩個發展策略。

「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的目的,並不只是為將病人從公營醫療系統轉到私人醫療系統,以減輕公營系統的壓力,更重要的是要推動及發展香港基層醫療系統,積極應對慢性病的預防及治療。要達到這個目的,推動家庭醫生的概念及要發展一個多職系的醫療團隊去支援病人,將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另外,因為慢性疾病對病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而是會在生活上帶來各式各樣的影響。所以要發展一個平台,讓醫療以外的其他界別也可以結合及參與。例如,結合醫療及社福的服務以達到「醫社合一」的目標。
恆常化後的計劃,暫時仍然以高血壓及糖尿病等類長期病患者為主要對象。為能照顧病人可能會有其他相關健康問題,醫管局會在今年十月一日開始增加八種藥物,如胃藥、消炎止痛藥等。稍後,將會陸續加入其他慢性病。現在正在探討的,包括一般精神健康問題及老人認知障礙症等。肯定的是,這計劃將會朝着一個多專業及跨界別的方向繼續發展。
這計劃是否成功,最客觀的指標將會是病人參與的數目,以及是否有一定數量的業界人士參與以為病人提供足夠的選擇。現時在黃大仙、觀塘及屯門三區已參加計劃的病人及醫生均超過七千及九十。按先導計劃所得經驗推算,在推廣至全港十八區後,總病人及醫生參加數目應可超過三萬五千及三百五十。如以每位病人每年就診八次推算,每年就診人次將會以數十萬計。隨着往後繼續加入其他慢性病症,每年就診人次將會逐步增加。這基層醫療的公私營協作平台將在香港醫療系統發揮其一定的作用。
公司營協作平台只是香港醫療系統改革的其中一個環節。其他策略,如發展電子醫療紀錄系統,第一期亦已啟動。推動醫療保險發展亦會慢慢開展。香港醫療系統是一個成熟的系統,改革會是循序漸進。希望各界能就其往後發展多給意見,共同發展出一個符合港情,以大眾利益為依歸的系統。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