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電影的生命力
經歷過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人,都在嗟歎香港電影風光不再,拍電影已無大作為了。我卻認為只要香港仍有創作自由,香港仍是個高度開放和開明的社會,香港電影不會死,而且將來還會更興旺。過去的十幾二十年,港產片的數量比對高峰期當然跌了很多,但濫拍的垃圾片肯定比高峰期少得多。與內地合拍片這模式為電影業界開拓龐大的市場,有人說是「和稀泥」,遷就了內地人的口味,但也不能說合拍的沒有好片。而且我們還一直有製作一些富有香港特色,本地味道沒被妥協掉的影片。
內地電影業的騰飛,不但沒有淹沒了香港電影,還給了香港電影人一片更廣闊的天地,包括製片、導演、演員和技術人員。內地電影業今天風起雲湧,但若你有留意內地的娛樂新聞的話,香港的導演和影視藝員佔有不少位置,仍然很能吸睛。我認識的內地朋友(包括年輕朋友)也是經常留意港星動態,而這幾年在內地票房最高的影片都是由香港人導演或由港星「孭飛」的。在不少內地人眼中的香港,還是個帶有某種附加價值的品牌。

最近港片《寒戰II》在內地的票房及口碑俱佳,在香港更有望破票房紀錄,這也說明了一些現象。這是部拍得很好「看」的電影︱俊男美女型格出場、老戲骨則落力PK、氣氛緊湊無冷場,確是賞心悅目的大眾娛樂。這類節奏明快、有現代感的電影,絕對是香港人的專長,中國內地還未有培養出這種製作的土壤。從大量內地網民及影評人的帖子中,我感覺到此片向他們揭示了一個陌生而更文明的行政及政治體制,令他們暗自嚮往不已。例如,負責公安的最高領導竟要接受立法機關公審;民選議員可以對犯錯的官員直斥其非;而警察行事也要依循內部的種種制衡等。這些都是內地電影無可能見到的。
這部戲在香港也大賣,是因為它捕捉到香港人其實也一直渴望看有點政治元素的電影。早前香港電視有關特首選戰那部電視劇,哪怕結局有多草率,也獲得很高的收視。其實我認為《寒戰II》這部戲的劇本頗離譜,劇情有很多地方要求觀眾暫時拋開理性和常識判斷,只是一味追求緊張刺激。對政府運作稍有認識的人都會明白,戲裏的幕後操盤人當上特首後,的確可任命任何人當保安局長,但要找回一個退了休的副處長來當處長,在公務員體制中是絕對沒可能的事。劇中警務處長為了救老婆,竟可要懲教署長讓他帶走一個高度危險的犯人,然後罔顧市民的安危,帶着
炸彈和犯人乘地鐵,而事發後不用停職受查。之後還有一場是處長單人匹馬在隧道內槍戰,簡直是匪夷所思。
不過,這些瑕疵都不影響這部戲的整體可觀性。我們都很「餓」戲了,實在不應這樣囉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