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委會改革的真章
這篇稿刊出的日子恰巧是本屆立法會最後一次會期,關乎醫委會改革的修訂條例草案二讀,到此應已塵埃落定。今次各方都十分上心,動了真火。像今天香港的政治情況一樣,各執一端時「無偈傾」;更準確地說,形格勢禁,有偈也難傾。
執筆之日(七月七日),辯論仍在進行,卻是窒步頻頻。梁家騮醫生昨天「狂點」出席人數二十三次,議員辯論與發言俱無法順暢。早一星期數百名醫生和醫學生在立法會外靜坐抗議,昨天再靜坐,也還有一百多名。上星期三那次點人數戰略「成功」令致流會,傍晚我在facebook寫記:「我贊成修訂條例,但看來結局是懸疑。此事的走向折射今天的政治。」朋友讀了,提醒我表態贊成修訂是形同招罵。媒體加入論戰,社評一面倒地批評阻難修訂條例的醫生。反對的醫生則以陰謀論竭力反攻。

我對此事持有經過長期思考的看法,才會寫記「贊成修訂條例」六個字。然而我亦有另一點同是經過長期思考的想法:在有爭議的事情上,勿動輒獨佔道德高地。甚麼是「獨佔道德高地」?它的特點是:把事情說成絕對的「大是大非」;自己的立場絕對正義,對方的動機也絕對齷齪。
世上當然有「大是大非」。「六四」槍殺和平學生關乎「大是大非」,「文革」亦然;至於像醫委會應如何改革這種議題,儘管也有是與非可論,但並不是絕對的黑白善惡。
七月四日《信報》社評〈解醫生之憂 消病人之慮〉攤開了兩方的論據,認為核心痛癢問題在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會否因改革而降低。社評結論:醫委會根本沒有自行降低門檻這個權力,醫療業界是「過早地預支憂慮」。
我看「降低門檻」之憂未算是「核心痛癢」。核心是:改革之後,醫委會會否變成一面倒地「親政府」,以致日後當政府粗暴干預時,委員會成為傀儡?有一部分人的恐懼是真實的。大學院校的多番任命爭議種下恐懼。
社區組織協會彭鴻昌說,醫委會與大學校委會不同,行的是名義委任制,「特首幾乎沒有機會干預名義委任的提名人選」。我也是這樣判斷,但在一些真心反對的人看來,「幾乎」is not good enough。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