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教育
由於學生輕生問題嚴重,教育界現在積極提倡生命教育。換言之,本來教育界負責灌輸學術教育,但部分學生承受不了學業壓力導致放棄生命,於是又要另行灌輸一種生命教育教導他們愛惜生命。
古語有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現在發覺莘莘學子鑽進牛角尖,便得想辦法開解他們:讀書其實也不是最高,生命更可貴啊。
只怕到學業退步的時候,又輪到教育界壓力沉重了。
所謂生命教育,理念上就是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探索生命,從而建立積極兼有意義的人生。很抽象吧!
具體的學習範疇包括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自己的意思是認識自己,發揮潛能;人與他人的意思是關愛他人,和諧共處;人與環境的意思是關心社會,承擔使命。有些生命教育課題甚至推展至人與宇宙,意思是探索宇宙,思考人生。很哲學吧!
其實,隨着社會富裕文明,生命教育的意識早已滲透年輕人,透過人與自己,年輕人提升了自我意識,積極爭取生活選擇權;人與他人方面,有社交網站催化,年輕人踴躍關愛他人,尤其弱勢社群;至於人與環境,年輕人普遍熱衷保育,逐漸提早參與社會事務。
通過這三大導向,年輕人不難在學業以外找到一些人生意義,至少,找到生活志趣,心靈有寄託,便沒空做傻事。
至於最終極的「人與宇宙」課題,我覺得是用來應付牛角尖鑽得最深的迷失一族,有些人生性悲觀、憤世,些微小事都看不開,放一個無限大的宇宙進他腦袋裏,思考人從何來往何處去,或許若有所悟,豁然開朗。

說這麼多理論,是否太囉唆,其實我最喜歡撮要,簡單來說,以上長篇大論可以歸納為六個字:「螻蟻尚且偷生!」
在粵語長片時代,這句話萬試萬靈,女主角自尋短見,英俊警員苦口婆心一句:「小姐,螻蟻都尚且偷生吖。」說罷,女主角瞧瞧俊男,便會抽泣中從天台邊緣退下來。
今時今日,這救命金句,未免太文縐縐,恐怕新一代莫名其妙,還以為你將他比作螞蟻,更加萬念俱灰,二話不說便一躍下去⋯⋯
可是千鈞一髮之際,又趕不及慢慢解釋甚麼人與環境探索生命。因此,生命教育就發展成一個系統性科目,要從幼開始,循循善誘,教導孩子生命有許多意義,不單只讀書考試。
但是,這個科目發展到日後,會不會一樣需要讀書考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