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痺、活動困難 頸椎病變
肩頸痛,都市人常見,但如果同時有手腳麻痺,甚至活動有困難,步行時跌倒等,就要提高警覺及早求醫,因為有機會是脊髓神經受壓的頸椎病變,如不及早治理,有機會引致癱瘓!

一般的後頸肌肉痛屬常見,但如果有頸椎病變,則會影響神經,引致肢體活動困難。
上了年紀的人,手腳自然不及年輕人般靈活,所以有時會給人「論論盡盡」之感。但六十八歲的何先生多次跌倒,卻不是論盡那麼簡單。
「早前我發現手腳有點麻痺,最先是左手,然後是左腳。其後步行時會突然腳軟,一個月內跌了兩次,最後一次在馬路中心腳軟就要跪倒,勉強行到安全島終無力趴地在地上,三、四分鐘後才能站起來…… 」何先生向記者說。
他趕赴茶樓與朋友會面,對方見他面爛、口損,馬上帶他去見醫生。醫生做過簡單檢查後以為何先生中風,立即幫忙召喚救護車送他去醫院急症室……
何先生在醫院接受了多項檢查,確認腦血管和腦部結構都沒有問題,懷疑可能是脊髓神經病變,建議要照磁力共振掃描。惟在政府醫院排期需時,何先生到私院接受磁力共振後,發現頸椎第三、四、五、六節都退化,壓住神經線,要盡快做手術。「醫生說我當時的情況不能再拖延,因為愈遲做手術,就愈難復元,有機會癱瘓。經轉介到養和醫院骨科部門,由高醫生操刀,進行頸椎管減壓手術。」

年長人士有較大機會出現退化性的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變
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高天祐說,都市人常見的後頸疼痛、肩膊痛,原因可以是長期姿勢不良造作,但亦有可能是頸椎病變造成。「這類屬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後頸、肩膊疼痛出現一段時間後,會有其他病徵,包括手麻痺、動作緩慢、扣鈕不靈活、寫字不順暢、拿筷子乏力及難運用;情況再嚴重的會走路時腳震、大便不暢順等情況。這些病徵與柏金遜症病徵相似,故有機會被懷疑患柏金遜症或其他腦科病症。」
甚麼是脊髓型的頸椎病?高醫生說:「頸脊有七節椎骨,後面有肌肉包裹及控制頸椎活動,肌肉連接至膊頭位置。有些人經常感到頭、頸、肩痛,就是因為平日工作經常使用電腦,頸椎第二節後的一組肌肉連繫頭部肌肉及膊頭肌肉會被拉緊,或會引致頭部輕微傾側,如不理會,會出現類似『瞓厲頸』情況,以及頸梗、頭痛等,有些人更會頭暈。部分頸痛人士會覺得一邊膊肌肉特別疼痛,其實就是這組肌肉抽筋。」

步行困難,手腳不靈活,有機會是柏金遜病,或脊髓性頸椎病造成。
從病徵追查受壓神經
人體的脊椎骨內,有脊髓神經,負責將腦部訊息傳遞給四肢、軀幹的神經線,故脊髓出現問題,可以影響全身。
「脊髓位於頸椎管內,每一節椎骨左右兩邊都有神經線伸延出來,傳遞訊息。神經線經過的頸椎管如有骨刺增生,或黃韌帶增生,椎管便狹窄,有機會令神經線受壓,影響神經傳導。」高醫生說。
部分亞洲人天生椎管較窄,較容易有病變。「正常椎管應該有十四毫米闊,先天性收窄的大約是十二毫米,如在十毫米以下便會出問題。」高醫生說。
診斷頸椎病患者,會先從臨牀檢查病徵着手,並進行神經測試,以找出哪一條神經受壓,從而確定哪一節頸椎出現問題。高醫生舉例,如肩膊控制及手肘屈曲出現問題,就有可能是第五及第六節頸椎出現病變,因為這裏伸延出來的神經線正是控制肩膊及手肘。又例如中指麻痺,就有機會是第七神經受壓;如尾指活動困難,就可能是第八條神經受壓。
年長的患者,大多有椎間盤突出問題,但不一定導致上述病徵,故必須要結合影像掃描及病徵才能確定神經受影響情況。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