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能準確溝通嗎?
去年「鉛水事件」當中,在這兒寫了一篇︽「潛在風險」很難明︾;上星期醫院管理局周年研討大會,我應邀講「風險溝通」(risk communication)題目,讀材料做功課時,又有一些新的體會。
通常以為溝通風險之道,就是選取專家手上掌握的知識與數據,深入淺出地告知聽眾。
但與「風險」有關的數據,本身就是普通人難以切身認知的概念。以簽署手術同意書為例,無論在法律上與醫學倫理上,都要求向病人提供重要數據,作為知情同意的基礎。例如醫生會告訴病人,這個腫瘤切除手術的死亡風險約為千分之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是百分之二;醫生再解釋,比其他治療方法,動手術有較佳的「五年存活率」,約為百分之九十與六十五之比。問題是,病人能理解嗎?
近年「風險溝通」已是一門「顯學」。意思是,它是正式的學術研究題目。有調查發現,不少美國國民,數學水平根本不足以理解「%」這個符號的準確意思。
即使會算百分比,亦未必等同感性認知。在上面的例子,千分之三的死亡風險,病人應理解為「相當低」、「很低」、「極低」,還是「微乎其微」呢?

一九九六年,時任英國政府首席醫官Sir Kenneth Calman提出一個描述風險的標準語言表,高於百分之一的不幸事件歸類為「高風險」,例子是患有愛滋病的母親(而未得治療)在一年內傳染給孩子的風險;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屬於「低風險」,例子是普通市民在一年內死於交通事故的機率。
依此標準,上述的手術的死亡風險既然是千分之三,應該屬於中度風險?然而Sir Calman談的是公共衛生風險,所有數字是以一年內發生的機率為計算基礎,不是一次過的手術風險分類。
很麻煩吧?其實不同的計算期在也可以比照的。例如三十五歲男子每天吸二十枝煙,死不肯戒,他在餘生死於吸煙相關疾病的風險,是高於普通人從出生開始計算,在一生中死於交通事故的風險。
總之,把數字轉化為統一的標準文字描述,似是mission impossible,但也是有趣的思路,起碼提醒我們,數字並不說明一切!
有些學者更會提醒,就算做到「深入淺出」,如果一味單向溝通,在現代社會已經out了。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