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信結緣
在這甚麼都講求速度的年代,人與人間的溝通,往往透過手機上的社交媒體來進行,電郵都已經被人嫌慢,寫信更彷彿成了洪荒年代的事物。大家都已習慣,乘車、吃飯、工作、去洗手間,無時無刻都絮絮叨叨的在與朋友chat,但諷刺的是,卻又隱隱然覺得,心裏感覺卻又好像總是沒有說得清楚,別人也沒有真的明白自己,內心深處那份孤獨感,仍無法消除。
我輩年輕時還有幸經歷過寫信的經驗。寫信當然沒有在手機與朋友chat那麼快捷方便,但也正因為寫信的時間較長,且不會每天都寄信,於是它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沉澱,去梳理自己想法和感情,把心裏感覺說得較為細膩,與朋友達到較深入的溝通。
有關通過寫信結緣的故事,很多人都會想起經典的《查令十字路84號》這本書。這是居於美國紐約女作家海倫(Helene Hanff),與居於英國倫敦一名書店店主之間的書信紀錄,而書名也正是書店之地址。
海倫原本想找一些冷門英國文學書,偶然知道這間書店可以找到,因而寫信與店主聯絡,就這樣,兩人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書信往來,她甚至和書店所有員工,也發展出一段遠隔重洋的深厚友情。他們在信中談天說地,暢論古今文學書藉,以至會彼此交換聖誕禮物、生日禮物,甚至在戰後英國仍然匱乏和生活艱難的處境下,海倫會寄上一些食品包裹接濟對方。

海倫曾在書信中多次表示要到英國探訪該書店,但由於金錢以至種種原因,卻遲遲未能成行。因此書的結尾,有讓人觸動的一句: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到書店最後經不起時代洗禮而要關門,店主和一些員工也相繼離世,海倫才在代理出版此書的英國書商贊助下,遠渡重洋,拜訪了查令十字路八十四號,但可惜已經人面桃花,留下畢生的遺憾。
近日,有一部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說的也是通過寫信來結緣的故事,而故事的源起也是通過前述這本書。
女主角湯唯自小跟隨父親飄泊到澳門,成為飽歷風霜的賭場女公關,男主角吳秀波卻自小飄泊到澳門,隻身在美國打滾多年,成為地產經紀。兩人本來天各一方,仿如沒有交匯點的平行線,卻因為這本書,意外連接起。兩人陰差陽錯地透過書信開始往來,並想像對方的身份:男方是說話文皺皺、老成持重的大學教授?女方是生活在倫敦中西二區喜愛看書、習慣失戀的女文青?
兩人在現實生活上,本來都極度孤獨與迷失,但通過書信分享生活上大小事,彼此開解對方,在過程中,自身慢慢也得到救贖,最後更重新尋回自己。那麼,本是天各一方的同是天涯淪落人,最終究竟有否遇上﹖還是重蹈本書作者當年的遺憾?這留待讀者進入戲院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