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名人薈  > Auto Mobile 2016 年 04 月 09 日

德國慕尼黑測試 新晉超跑

我承認,自首代R8推出以來,便已對這車充滿好感。後來廠方推出改良型號時,以S tronic雙離合器波箱代替了的R tronic波箱,更加入R8 Spyder入陣,線條之優美完全更令我着迷。

全新的碳纖維鋁合金複合式車架,在德國無限速公路上以時速250km/h以上飛馳,其剛性與穩定性是遠超預期,比不少對手都要出色。

新車最大馬力六百一十匹的引擎,現在能與小林寶看齊。

規格表

車輛名稱 Audi R8 V10 Plus 5.2 FSI quattro

車身尺碼(長×闊×高) 4,426mm×1,940mm×1,240mm

軸距 2,650mm

車輛重量 1,480kg

座椅數目 5

引擎容積 5,204c.c.

引擎形式 V型10汽缸自然吸氣引擎

最大馬力 610hp/8,250rpm

最大扭力 560Nm/6,500rpm

傳動系統 7-speed S tronic波箱

驅動模式 中置引擎四輪驅動

輪圈尺碼 20吋合金輪圈

0-100km/h加速 3.2秒

極速 330km/h

售價 $3,385,000起

車行 合迪汽車

電話 3465 0000

由二○○六年的第一代R8面世開始,相隔接近十年至去年的日內瓦車展正式推出後繼的第二代R8。我一直期待測試新車的一天來臨,不過卻苦等了足足一年的時間。聞說是因為新車的銷情太好,各地區要等到有發售時間表才能安排。

藉二○一六日內瓦車展的機會,接獲廠方安排到德國慕尼黑進行試車,雖然這次能與R8 V10 Plus 5.2 FSI Quattro相處的時間不算很長,但已能告訴大家這新車的表現確實遠超出預期。

MMI(Multi-Media Interface)旋鈕能輕鬆切換操控介面的顯示等功能。

12.3寸的LCD全彩液晶螢幕,解像度高達1,440 X 540 pixels,高清顯示各項行車資訊。

全新的波擋桿設計,總帶給我操控科技戰機般的感覺。

車廂設計煥然一新,各個部分散發更強烈的戰鬥氣息。

步步進擊 挑戰超跑

全球好像筆者一樣喜歡Audi R8的車迷實在多不勝數,全因R8是廠方的旗艦車型之外,更是挑戰全球超跑市場的代表作。廠方不斷為R8車系增添新元素,亦把動力不斷提升,首代R8推出中期小轉款時,更順應要求換入七速雙離合器波箱,大幅提升換擋的順暢性,雖然筆者並不覺得R tronic波箱有任何問題,感覺只是車迷早已被雙離合器波箱寵壞了。

第二代的R8,注入不少「撒手鐧」,新車足以挑戰不少超跑。當中廠方一直引以自豪的ASF(Audi Space Frame)最強鋁合金車架自然得到保留,不過只要看過新車架的設計圖片,便會發現車架與母系集團另一品牌Lamborghini Huracan的車架設計極為相似。當中B柱位置至門檻、引擎室與車廂之間的防火場與及波箱台至中控台整道直陣,全用上CFRP強化碳纖維製成。這種雙物料複合式車架,一方面能提高車架的整體剛性、另一方面車架在抗扭力亦得到提升。最後當然是能降低車架的總重量。相比首代R8 V10 Plus的一千五百九十五公斤總重量,新車成功減去一百多公斤令車重下降至一千四百五十四公斤。現在這個重量數字已相當貼近身價更高的Lamborghini Huracan與McLaren 650S兩位對手。

不過Audi並非把整個的Lamborghini Huracan的車架直接移植過來,當中懸掛系統的設計是這兩個車架最大分別的地方。多年來Audi於賽道奪得輝煌的成績,所收集到的寶貴數據自然有自家的幫助操控調校方法,所以盡管這R8車架懸掛系統設計不相同,亦不會因此而比Huracan操控遜色。

軚環下方配備引擎啟動按鍵及排氣系統按鍵,讓整個多功能軚環的按鍵總數增加至22個。

拍攝車配備B&O高級音響,音效表現媲美發燒級音響。

新車設有Auto Start Stop功能,幫助進一步節省燃油。

新冷氣系統的控制鍵設計獨特,造型非常吸引。

流露新世代氣息

新車的體積經過重新設計及修飾,車長縮短了十四毫米、闊度增加十一毫米,而高度下降了十二毫米,新尺碼為長四千四百二十六×闊一千九百四十×高一千二百四十毫米。整體觀感變得更扁平伏地,而線條亦變得更加緊湊。

初看廠圖,誤以為兩車的線條分別不算很大。但現實所見,各處流露出來的神韻卻完全是新世代的氣息。相比之下,首代的R8的線條是比較圓潤,而新R8卻加入不少銳利的線條。就好像車頭正前方的六角形盾牌形面網,現在是由兩道鰭版所結合而成,這兩道鰭版除了幫助中央氣霸位置加強集風效能外,亦能導流至兩側的進風口幫助制動系統冷卻。側身車門採用內陷式線條,再一次是用作收集氣流來幫助引擎室冷卻。車頂線條變得傾斜,大家有否留意到,原來引擎室上方的玻璃背蓋,兩側同樣有裝上集氣流的穩壓翼,而車頂線條一直至Plus版獨有的固定式尾翼才向上揚。車尾位置保留了上代大型的排熱氣孔,新設計的雙出式排氣喉現在隱藏於尾泵把線條之內,而尾泵把下方位置的鰭片有助減少亂流形成,而且買家可以自行選購更高級的CFRP碳纖維產品。

側身可以看到車頂線條的改變,經過B柱之後,傾斜度增加讓氣流導向車尾。

就是喜歡車廂

門把設計隱藏於車門內陷的導流線條之中,打開車門,會發現整個車廂陳設佈局完全改變。當中首個最吸引我的位置會是全新設計的三幅式多功能軚環。所謂多功能的程度是整個軚環之上竟然設有總數多達二十二個按鍵,除了基本的音響系統、導航、藍牙通訊, MMI(Multi-Media Interface)切換操控介面顯示等功能之外。大家有否留意到,軚環下方兩側位置還有引擎啟動按鍵、排氣系統選擇按鍵,車身動態系統及「格子旗」高性能模式按鈕。新軚環由於按鍵的增加,中央的T字形骨幹位置經過重新修飾,金屬骨架變得纖幼,有助平衡觀感。

新R8另一項車廂重點是配備(Virtual Cockpit)虛擬駕駛儀表,這直徑達十二點三寸的LCD全彩液晶螢幕,解像度高達一千四百四十 X 五百四十像素,一般常用的時速、轉速、行車電腦數據、胎壓、衛星導航地圖、附音樂傳輸功能的藍牙免持通訊裝置、MMI多媒體操控介面、空調系統、擋位顯示,以及車身動態系統等完全齊備,而且還能提供在賽道上需要的引擎動力輸出、油温、胎壓、胎温、加速力G值和圈數數據等資訊,真正能做到一目了然。

我承認,自首代R8推出以來,便已對這車充滿好感。後來廠方推出改良型號時,以S tronic雙離合器波箱代替了的R tronic波箱,更加入R8 Spyder入陣,線條之優美完全更令我着迷。

新車尾設計增加了導流及散熱的能力,新設計的排氣喉亦隱藏於車身線條之內。

六百一十匹動力

要與對手一較高下,動力輸出自然要得到提升,上一代R8 V10 Plus,現在成了基礎的R8 V10版本,最大馬力維持在540hp/8,250rpm,最大扭力55.1kgm/6,500rpm,時速○至一百公里加速三點五秒完成。而全新的V10 Plus,引擎得到進一步提升,當中採用MPI多點式燃油噴注及FSI缸內直噴提升引擎低轉速與高輸出時的燃油供應及燃燒,而且還加上COD(Cylinder on Demand)引擎間歇關閉系統,幫助減少燃油消耗及廢氣排放。新引擎雖然維持於5.2 V10的規格,但動力經過重新調校,最大馬力輸出達610hp/8,250rpm,最大扭力輸出,560Nm/6,500rpm,傳動依舊採用7-speed S tronic雙離合器波箱,時速○至一百公里加速時間只需三點二秒。對比對手的馬力及時速○至一百公里加速數字,性能與加速完全與Lamborghini Huracan相同。比ferrari 488 GTB少五十匹,加速時間相差○點二秒。比McLaren 570S多四十匹,加速時間相同。最後比Porsche 911 Turbo S多五十匹,加速時間相差○點一秒。看過以上數據,相信大家都會認同全新的R8 V10 Plus,真正打入超跑界足以挑戰歐洲各國同級對手。

測試環節一眾傳媒分成三組進行,我們分別駕駛TTS、S6及R8 V10 Plus 5.2 FSI quattro,從慕尼黑起步往西行駛到Bodensee波登湖邊,全程約二百餘公里,太約兩個小時便可到達。除了慕尼黑的市區道路,其餘路線以高速公路為主,到達波登湖區便是一些狹窄的山路,雖然這些山路車速不能太高,卻能在湖邊巡遊,欣賞自然風光。估不到的是,車程大概行駛了一半便開始下着微雪,兩旁的路肩鋪上太約一尺高的積雪,路面雖然未受積雪影響,但完全是微微濕滑的路況。

20寸直徑合金輪圈,由於天氣關系配上了雪地車胎。

油缸蓋經過修飾,合金物料製造還加上R8徽章點綴。

碳纖維倒後鏡除了輕量,亦考慮到低風阻的設計。

車速愈快愈穩定

三隊人輪流試開,離開了湖區差不多五六十公里,由我們接棒開,路段依然多彎,新R8的良好底盤充份在這裏表現出來,新增碳纖維的骨架部分,在高速攻彎時明顯感受到抗扭性提高了,大概也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分別。車架的指向性很好,而且加上了quattro系統在這濕滑雪地上更是如虎添翼,老實說,試開的時間我完全忘記了路況,及正使用雪地車胎,沿鄉效小路一直駛上高速公路,沒有一刻是品味R8的優雅,只是想盡情發揮這六百一十匹馬力,可能知道不遠處又是交棒的地方吧!

quattro系統在這種環境起到很大的作用,動力因應車輪狀況由電腦重新分配,儘管寒天微濕的雪地,我依然能以二百多公里飛馳如乾爽的路面,在旁的傳媒駕着TTS多番挑釁,我在軚環按動drive select系統轉換成Dynamic模式,即時激活了這台R8的潛能,略為加深油門,電腦系統便自動kickdown配合,傳動系統反應之快,比手動撥片降擋加速還要迅速,一轉眼車速已達時速二百六十公里,身旁的TTS完全離開了視線範圍。

疾風迅走,新R8除了反應快捷,乘坐於車廂的我依然能感受到舒適性,不會感受到懸掛系統無情硬梆梆的跳動來傳送路面起伏的資訊,車廂除了激昂雄渾的引擎及排氣聲音之外,我仍然可以細聽廠方預早安排在音樂檔案裏的歌曲,這便是R8與對手的分別。終於到了下一位傳媒接力試車,這次測試雖然有點意猶未盡,但能在同時間爭取測試更多的高性能型號亦是好的安排,始終香港路面沒有機會能全程緊踏着油門體驗全力加速的表現,或者高速攻彎的穩定性。

測試後的結論是新R8價錢定位進取,是一台同時具備性能與舒適表現的超級跑車。雖然這次相處的時間並不算很長,亦已能評價為三百餘萬中的超跑最佳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