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願最香不思進取
「沿議事亭對面的紅窗門街走上去,不多遠右邊有條橫街叫夜呣街,向下走幾十米便是了。」好心人指點,但從前未聽過有一條紅窗門街,旁邊有人幫口,指紅窗門街就是福隆新街。噢,福隆新街的平房不盡是紅窗門嗎?據說從前是煙花地,花街神女都憑窗招客。
俱往矣,難得澳門很多地方都保存舊貌,我們這些上世紀在香港長大的一代,想緬懷童年的生活環境,唯有過大海來濠江,走進內街小巷,不就是幾十年前上環、油麻地的模樣!
今次找夜呣街並非撫今追昔,而是尋味。一早聽說這家「肉心杏仁餅」最好,但一直以為澳門手信店成行成市,質素應該不相伯仲吧,於是從不着意找這家在大街大巷沒有分店的「最香餅家」,直至隨便在名店買了一盒嘗味發現不是味兒,才的起心肝找「最香」。

近年已少吃蛋卷和杏仁餅之類的例牌手信,說我頑固也好,總覺得小時候吃的最有味道,今天不管是哪家的出品,都香得過份,過份得超越杏仁味和蛋味。當年的杏仁餅,中間有白色一層餡,據說是豬油。那時豬油不是惡魔,而是美味的化身,那時還喜歡吃薄薄一片的豬油糕。現在都有豬油糕賣,但全無油香味!
說來奇怪,那時沒有餡的杏仁餅乾得很,而且餅身很硬,有白色豬油在其中,無論口感和味道都配合得最好,但現在有杏仁粒或甚麼都沒有的普通杏仁餅,一咬便「散收收」,有些劣作甚至化作粉塵。
終於找到「最香」,但見古老鐵閘已拉上,晚上七時多已關門?閘內有燈光漏出,且聽到內有人聲,正想碰碰運氣敲門,卻見鐵閘把手掛上告示說明營業時間,並提醒請勿敲門。人家言盡於此,唯有打道回酒店,翌日早上十時開門再來。
第二天上午十時十分抵達,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廿多人已在斜街上排長龍,趕忙排到龍尾,半小時左右才排到門前,看到櫃檯上豎起的告示不禁嘆了一聲,開門不足一個鐘,「蛋黃肉心杏仁餅」是日售罄!
是日售罄?我是日回港,這次旅程在澳門已沒有明天啊!專誠再來不甘心食白果而回,唯有做「為食阿Q」,買一盒「蛋黃杏仁餅」和一盒「肉心杏仁餅」,左一啖右一啖,讓兩種杏仁餅在嘴巴內混成「最香」招牌的蛋黃肉心杏仁餅。
經典始終是經典,「最香」的蛋黃肉心杏仁餅始終是難以替代的,單吃蛋黃杏仁餅不及肉心杏仁餅的滋味。我為人比較自私,寧願「最香」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只守住這家老店,我也願意大清早來排隊,只願她的杏仁餅味道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