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肚豆
那天晚上路過廟街近佐敦道,眼尾瞥見這家不起眼的糖水鋪。咦,記?多年前在彌敦道近窩打老道佔一個頗大的鋪位,當時好生奇怪,賣幾多碗喳咋才夠租金。又過了不知過了多少年,彌敦道的店子消失了,「記喳咋」亦在腦海的記憶體中開始塵封。直至這晚在廟街閒逛,才赫然發現它在燈火闌珊處。雖然已吃得飽飽,但怎麼可能不走進去重溫喳咋的滋味?
看到門口那燈箱招牌寫明「澳門葡式」和「盧文主理」,再翻閱價單,開宗明義「歷史悠久九十載」,應該是從前那家老店吧。其實是不是正牌記,看招牌的用字便知了。電腦字庫中只有「鵝」字,「我」上「鳥」下的「」字,則要特別處理才打得出來,這家「記喳咋」至今仍用「」,是正牌吧。
記喳咋今天賣二十四元,很難說貴不貴,跑馬地蓮園紅豆沙綠豆沙每碗二十五元,灣仔克街明苑的芝麻糊只售十六元,食客自己選擇,與人無尤。


梁家權攝
人生第一碗喳咋就是記的出品,應該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童年往事了。小時候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送貨去九龍殯儀館及後來開業的世界殯儀館,送貨經常收到一個幾毫打賞,有時儲到點閒錢便心野,單人匹馬夜遊廟街大食四方。有一晚路過廟街近榕樹頭美都餐廳,有一家新店開業,燈明火着,人頭湧湧,大大個字賣「喳咋」,我得承認當時根本不知喳咋為何物,鑑貌辨色以為與紅豆沙同類。
今天翻查維基百科及網上資料,據說「喳咋」一詞源自葡萄牙語,詞意是「雜雜」,有「雜糧」的意思,是兵房的人把各種豆共冶一爐炮製出來的糖水。究竟有幾多種豆,家家不同,但總要有紅豆、紅腰豆、眉豆、赤小豆,有些還用綠豆、黃豆、黑豆等,幾乎各種豆都可以用得上,而集眾豆於一爐後,還要加薏米、西米和芋頭粒,上檯時落點淡奶,而記最大的特色是有一撮椰絲。
從小到今都貪新鮮,當年發現新店,加上從未吃過喳咋,恰巧褲袋夠錢,便大刺刺進店拉張摺凳叫一碗凍的。可惜記不起當時幾多錢一碗,印象應在五至七元左右。從經濟角度看,相當抵食,真的乜豆都有,整碗「杰撻撻」,沒想到淡奶的副作用是令這碗東西稀一點,但依然好不容易才喝清光,俗點說是飽到上心口。須知除在家中吃過晚飯,更在榕樹頭眾坊街吃了即炒東風螺,又在永星里廟街篤了一串魚蛋,以及吃了一串生炸豬大腸,記這碗豆有點吃不消。
今天,除了近佐敦道這家之外,記在近鴉打街亦有一家。幾十年不變的,是那碗豆,一碗到肚,不用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