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不死 黃玉郎
近日城中熱烈討論「網絡廿三條」,黃玉郎力撐《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罵唔撐版權條例的人是「腦殘」,被網民狂翻舊帳,質疑他過去漫畫橋段有抄襲之嫌。
這個漫畫界傳奇人物,十歲開始畫漫畫,成功、失敗都早過人,全盛時身家超過廿億,也曾跌到谷底做過階下囚,幾年後東山再起。他的人生,就像他筆下《龍虎門》精神––打到周身血都死唔去。
由香港打到上杭州,網民的揶揄、指摘,於他根本微不足道。
他的新目標,是在杭州搞動漫樂園。問他會否擔心樂園概念被內地老翻,他豪氣回應:「有啲野係我獨有,只有我可以copy 自己。」

雖踏入六十五歲,但黃玉郎未言退休,更勇闖杭州拓展動漫王國,他手持「天晶」神劍,展現出無限復活、打不死的精神和魄力。

玉郎巨星樂園記者會當日,黃玉郎好友楊受成、黃百鳴等亦有到場支持。
作為香港漫畫之父,黃玉郎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創辦樂園,「我係漫畫人,迪士尼都係漫畫人出身,漫畫發展成卡通,再發展樂園,(迪士尼)係好成功的前輩,有朝一日做到樂園都幾過癮,但在香港從來唔敢諗。」
四、五年前,他認為時機成熟,選定杭州起樂園,結合動漫、電影和機動遊戲三大元素,「動漫天地集合中國、香港、台灣、日本四地的漫畫家的作品,香港漫畫佔四成以上。
黃玉郎十年前涉足內地動漫界,以武俠漫畫《神兵玄奇》打天下,更將之改編成電視動畫,○七年首播反應理想,今年重播並即將開拍第二輯。
何解選定杭州?「上海有個迪士尼,無謂硬撼,北京又太遠。」他花五年籌備,在杭州考察過四個地方,最終選定國家5A級風景區千島湖,總投資額八億元,預計最長五年即回本。
跟很多北上創業的港商一樣,黃玉郎最初對國情並不熟悉,無可避免由「港燦」起步。他憶述十年前獲邀參加杭州第一屆動漫節,大會安排他接受電視台訪問,記者是一位書記。
「心諗莫名其妙,見到書記,個人和善但其實幾有威嚴幾有款,唔簡單喎。做完訪問先知佢原來係杭州第二把交椅。」他自己也忍不住狂笑。自此他落心機熟習國情。
生命力
北上發展固然商機無限,不過無可避免地被人分一杯羹。隨便在淘寶網輸入「黃玉郎」三個字,就有大量 iPad 版漫畫作品選購,全套黃玉郎漫畫出價不用十元人仔。不怕樂園概念被翻版?「你講得啱,所以開幕前唔會講得好仔細。」他對自己信心爆棚:「有啲嘢係我獨有,佢敢翻版死梗,內地對版權都睇得好緊。只有我可以copy自己!」
雖然說港漫自九十年代市道低迷,內地讀者卻對香港漫畫趨之若鶩,內地傳媒更封《龍虎門》為「文化遺產」,「遺產?我未死!文化特產啫!」他哈哈大笑。
說起《龍虎門》,記者談不上是讀者,不過小時候也因為這漫畫賺了些零用錢。話說鄰居搬屋,把一大堆《龍虎門》棄置在樓梯口,記者隨即把它們賣給小學旁邊的零食檔口,每本賺三毫,豈料檔主轉頭即賣三蚊。心諗原來咁值錢,不禁恨得牙癢癢。
黃玉郎形容《龍虎門》的精神是打不死,當中包括勇氣和鬥志。「勇氣是敢於冒險,鬥志,香港人超強,否則咁細的地方,點可能發展成國際城市?」黃玉郎的人生,就是《龍虎門》的現實版。
龍虎門
黃玉郎六歲來港,在《星島日報》看到每日兩格、四格的公仔,開始愛上漫畫,最期待星期日出版的半版漫畫,可以慢慢歎。他初初模仿別人風格,把所有書本畫得花花碌碌,被阿媽打到飛起。
七、八歲流連舊書攤看《隋唐演義》、《西遊記》、武俠小說,「最鍾意金庸先生,故事結構非常緊密,它的氣魄、感情,對我的創作、編寫能力好大幫助。去到十四、五歲,已經識起承轉合,你喜歡寫偵探就偵探,科幻就科幻,都係起承轉合,加個變啫,來來去去都係個套心法!」
他十歲開始畫類似老夫子的「散gag」漫畫,獲《中國學生周報》刊登,震撼全校。在六○年試過一個月收三十元稿費,一家人去醉瓊樓飲飽食醉還有錢剩。
自此,他更義無反顧,十三歲索性輟學去《時代漫畫日報》做學徒,負責清潔、送稿,換兩餐一宿和創作空間。
「豆皮梁(梁德華)兩公婆兩個仔住係度,一張寫字枱,咁又出到報紙!我好快手,剩番好多時間畫公仔。」他憶述時,眼神露出童真,第一個月,已收到過百元稿費,「人哋一蚊一幅,我兩三毫子一幅,都賺到過百蚊!自己袋廿蚊,攞八十蚊返屋企。當時打工仔賺六十至八十蚊咋,對低下層來講已算好好。」
好景不常,一年後漫畫社倒閉,那時他十三歲,決定與胞兄創業,出版漫畫報紙《笑話世界》,「一年蝕咗老豆六千蚊,兩兄弟都唔敢番屋企。」十四、十五歲再出來打工,由寫散gag到寫故事漫畫都有,總之一味爛做。
第一天上班,上司提供劇本要他畫,他問可不可以自己諗故仔。上司定眼望着這位年少氣盛的後生仔,定一定神問他,「劇本唔好咩?」少年黃玉郎看不起其他漫畫家寫的劇本,答說:「好悶囉。」不知天高地厚,卻給他殺出一條血路,自始自行創作故事的生涯。
那時是六十年代末,來自台灣非官方翻譯和發行的日本翻版漫畫,幾乎將香港漫畫打殘。黃玉郎當年在灣仔遇到一班椏椏柞柞,又惡唔出樣的小流氓,靈機一觸,想出結合中國武俠、道義的市井英雄題材。
故事中的流氓打勻十八區,鋤強扶弱,例如灣仔「七虎」、油麻地「十三龍」。結果大受歡迎,市場由本來日本漫畫佔八成,逆轉到香港漫畫佔市場八成。「呢場仗打得漂亮,係提升自己,而唔係打低人地。」後來因題材過度血腥暴力,《小流氓》改名《龍虎門》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