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除夕倒數

每逢新年,一個必然在電視上看到的慶祝畫面,就是紐約市時代廣場的大除夕倒數。估計全球總共有十億人收看,而單是美國便已經有一億人,而現場亦有一百萬人。
大家又可知道這個倒數的掌故呢?
話說一九○四年大除夕,《紐約時報》老闆奧克斯(Adolph Ochs),為了慶祝紐約時報大樓,以及大樓前的時代廣場落成和啟用,舉辦了大型戶外晚會,迎接新的一年到臨,當中還加插了煙花活動表演。晚會受到市民熱烈歡迎,多達二十萬人蒞臨現場,活動從此亦成了傳統。這也是史上首次的大型戶外跨年倒數晚會。
三年後,紐約市禁止公眾燃放煙火,奧克斯在跨年晚會中,遂改為訂造了一個金光閃閃的大球,安置在時報大樓的屋頂,當新年即將來臨,時代廣場的群眾一起大聲倒數時,金光閃閃的大球從杆頂徐徐下降,把現場群眾的情緒也推向了顛峰。
這個金球由工程師Walter Palmer所設計,叫Waterford Crystal Ball。在長達百年的歷史中,經歷了不少的變化,包括二次大戰期間,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因為要實施戰時燈火管制,所以暫停,只以鳴響報時代替;而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則以紐約市的象徵,即是一個大蘋果形狀的燈球來代替。
講開又講,為何紐約市的標誌會是一個大蘋果呢?
根據一些專家的考證,一九二一年在一份紐約報章以「Big Apple」作為某個賽馬專欄的名稱,專家訪問當事人,為何他以此作為欄名,對方的答案是當時這是一個暗語,意思是最有贏面的賽道。那麼為何是蘋果而不是其他水果呢?有推測說是可能因為馬兒比較喜歡吃蘋果吧!
無論如何,「Big Apple」這個名號從此愈來愈響,紐約市民從此對蘋果有着莫名的好感。
到了一九三○年代,爵士樂在紐約盛行,當時流行的一首歌,當中有這樣的歌詞:
「I 've made it to the big time. 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the trees. But when you pick New York City, You pick the Big Apple.」
當愈來愈多人口裏哼着這首歌時,紐約就是一個大蘋果的比喻,便愈來愈深入民心。
#有關紐約與蘋果的典故,參考自季子弘編著,《對符號圖騰的101個問題》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