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觀有什麼用
醫管局有一個細小的單位「心靈綠洲」,寄居在衛生防護中心大樓其中一層,這個單位向同事發送「正能量」,包括自從二○○三年慘烈的「沙士」一役之後,持續推行的「靜觀」培訓(Mindfulness training)。最近培訓擴大了,主理培訓的臨床心理學家同事要拍一段推廣錄影,讓我在片頭講幾句話。
製作認真,我也認真起來,不用提供給我稿-反正對稿讀本來就不是強項-想想要表達甚麼。現任工作管病人服務質素與安全,第一個問題應該是:「質素與安全依靠甚麽?」
最短的回答:「醫管局做的是公營服務,實幹是主要的,未必要追求漂亮形象。大體上,良好的設備,合理的工作程序,細心的工作態度,是質素與安全的主要因素。」這是管理角度。換了是臨床角度,專精的技術、專業的精神,就是主要的。
「但是不要忘了,人是主要因素,」我接着說:「如果心粗氣浮,一急便亂,質素與安全都會出問題。」

第二問是:「靜觀對質素與安全有什麽用?」
更短的回答:「醫療工作的壓力很大,所謂減壓,人人有不同的方。有些人天生永遠從容鎮靜當然最好,練習一下『靜觀』,學會常常保存一點寧靜,在紛擾中維持清醒,有助避免犯上無謂的錯誤。」
其實不單在前線會愈着緊愈亂。在管理上,局面複雜時,決策容易因浮躁而犯錯。心不能靜,就聽不見有用的相反意見;精神散亂,便見不到全局棋的互動關係。掛一會漏萬,掛萬又會漏一,要靜心不亂很難。
我未上過靜觀培訓課,但略知它是甚麽。這與早年修習過一些類似的meditation有關。佛門禪定、道家太極,都有這種修心功夫。起點動作常是「眼觀鼻、鼻觀心」,練習多了則是以心「觀照」着這個正在練習觀心的自己。近幾個月我在處理鉛水事件應變,也是憑着一點mindfulness保持心神不亂。
有一句古語:「臨大事者有靜氣。」說這話的人是翁同龢(一八三○至一九○四)。他是包括光緒的幾個皇帝的mentor,最後因支持康有為的改革主張而被罷黜。翁同龢死後,康有為稱譽他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這是個有靜觀功夫的mentor!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