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瘦等如患病?
五十九歲的陳老師於九個月前被診斷患上腸癌。大半生致力作育英才的他,決定將往後的時間和心思放回自己身上,好好調理健康,決定提早退休。
外科醫生和腫瘤醫生都告訴他,他相對幸運。儘管他確診前持續四個月出現腫瘤病徵,包括大便出血,時而肚瀉,又時而便秘,手術後病理化驗只見一粒淋巴受腫瘤影響,並無大範圍侵犯。腫瘤科醫生說,如此情況,其復發風險大概有三成,故建議陳老師接受術後化療以減低三分之二風險。醫生進一步告訴陳老師,證據顯示,改變生活習慣如每日急步行半小時,及增加進食蔬果,可再減低復發機會。
當陳老師接受六個月的化療時,醫生叮囑他,這六個月的生活方式與正常健康生活有所不同,要攝取額外營養尤其蛋白質,以承受化療的副作用,所以難以減少進食肉類。陳老師完成術後化療之後,決心跟隨醫生的健康生活建議,飲食清淡,少肉多蔬果,且勤力做運動,除了每天經常步行,每星期還花兩天、每天四十五分鐘到健身室鍛鍊肌肉。
不久,他發覺自己消瘦了不少,惹來他與太太的擔心,深怕消瘦是復發的症狀,於是安排到腫瘤科覆診。醫生替陳老師進行詳細問症和檢查,沒有任何腫瘤復發徵狀,反而得知陳老師胃口好,飲食佳,只是食物較以前變得清淡,所以脂肪攝取相對較少,同時又經常做運動,以至能量消耗比攝取要多。醫生了解情況後,著陳老師和太太毋須擔心,並解釋消瘦的因由相信是陳老師最近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有關,預期消瘦的情況會慢慢穩定下來,而這樣的生活習慣改變定可令他的腫瘤更易控制,同時可減低心血管及腦血管病的風險。只要凡事中庸不極端,將見其利而非其弊。
一直以來,另類治療都提倡癌症患者透過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以助病情控制,而現代醫學(常稱西醫)大多集中研究生活及飲食的某些不良習慣增加患癌的風險。今年六月出版的權威臨床腫瘤學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當中一篇回顧及評論文章罕有地針對腸癌患者的生活習慣,作出建議。

該文章總括了運動和飲食影響腸癌患者三大範疇的證據,包括改善生活質素、減低癌症復發及提高存活率。它引述一項整合分析及其推論,腸癌患者每周進行十五小時的代謝當量活動(metabolic equivalent task hours),相當於每周進行五小時的緩步行,可減低三成八的死亡風險。其他研究亦指出,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高、飲用高糖份飲料及西方飲食習慣會增加腸癌復發及死亡率。文章根據現有證據作出建議,腸癌患者應多運動、限制攝取精製碳水化合物(如麵包、意粉、白飯、薯仔、蛋糕、曲奇等)、紅肉及經處理之肉類,和糖份高的飲料(如汽水及加糖之果汁)。
既然有據可依,現代醫學界也一改以往「中立」的立場,腸癌患者應為未來健康著想,出一分力得一分力,建立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