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立於不敗之地 需建立行為優勢
在市場上,要取得競爭優勢,主要只有三個方向:資訊優勢、分析優勢、行為優勢,前兩者均知易行難。資訊優勢,即知道一些無人知曉的材料,極端如內幕消息,只要擁有,不用甚麼技巧也能圖利。問題是,這並非你我般的普羅投資人玩的遊戲,而且就算你有,也會建議閣下三思而行,全球各地的監管機構可不是吃素的。
分析優勢,則是利用公開資料時,對哪些資訊是重點,和它們意味着甚麼,理解比他人更準確。所以當價格反映的訊息,與自己理解不同,而最終是自己正確,便可從中圖利。不問可知,要達至這種優勢,要求非常高。一個人很難在很多項目上,都有真知灼見,而且還要只此一家,多數人都看錯,機會微乎其微。相反,過分孤芳自賞,實則市場有效,次數更多。
作為一般投資者,三者之中,行為優勢最值得思考。普通人在資訊上,只能處於劣勢;在分析上,資源愈多的機構,深度和廣度都與日俱增,同樣難以競勝;可是投資人不論大小,在行為上的偏誤,卻持久得多。以往計算一些財務比率,可能要在數本年報中大費周章,今時今日按一個鍵便完成;但各式偏誤,如過度自信、忽視機率等等,無論被發現多久,被證明多少遍,仍不可能用科技消除。投資者如果在保持理性上多下工夫,或可抵銷其餘兩項的劣勢有突,不無可能。

散戶通常難以取得資訊優勢及分析優勢,所以必須在行為優勢方面下功夫。
要立於不敗之地,起碼要多加培訓自己,不受普遍的偏誤影響。之後才能再進一步,於他人的偏誤上圖利。財經名家米高莫布新(Michael Mauboussin)於近日的報告中,有以下數項訓練方法:
首先,是每當作出判斷、預測,要清楚記下內容,還要記錄當時的信心程度。一如交易紀錄,累積起來可以作為研究自己的材料。長遠目標是將信心程度與準確度匹配,減少過分自信,但一切均要有數據才可開始。
另一項是找出事情的「基本機率」(base rate)。過分自信者認定自己是獨一無二,導致忽視機率。長期記錄、回顧事情,可以得出相對客觀的面貌。例如美國前財長薩墨斯,他的研究助理估計所需的工作時間,常大幅偏離實際情況。後來他掌握了基本機率,就是將助理講的數字乘二,再提高一個時間單位,例如助理估兩小時,最大機會就是四日(小時提高至日)。這樣他便不會再因自信的助理,而亂了工作的陣腳。
還有一項是適時調整對機率的估計。多數人就算有執行頭兩步,往往還是發揮不出效果,就是因為誤以為機率是固定不變,計算一次便一勞永逸。剛好相反,機率是一個不停變化中的數字,比較適當的做法,是按新進來的資訊調整,得出更準確的機率。例如上文中的助理「改過自新」,起貨速度愈來愈快,那麼便應將乘大的倍數漸漸下降,才能反映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