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園英雄地
起維多利亞公園涼亭,香港人必然會聯想起《城市論壇》。
早前再次踏上《城市論壇》的台階,以醫管局身份介紹應對流感疫情的措施。還記得上次出席「城壇」大概是十多年,當時以食物環境衞生署副署長身份講述有關禽流感雞隻處理的措施,當時更與前議員李華明唇槍舌劍討論「殺雞」問題。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出席「城壇」對一個政府官員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一九八○年啟播的《城市論壇》是香港電台歷史悠久的直播辯論節目,節目以類似英國海德公園的時事辯論會的形式進行,過程會即時透過電視及電台直播。節目主持、嘉賓甚至是台下的觀眾都可以提問,通常都是非常尖銳的質詢。由於是直播節目,即使面對多尖銳的問題都要即時作出反應,非常考驗急才、辯才以至是對政策的熟悉程度,處理得不好會令公眾對政策反感,分分鐘「孭鑊」收場。
有人會將「城壇」形容為龍潭虎穴,政府官員對此應該感受更深。政府部門、公營機構代表出席城市論壇,十之八九是處於「被攻擊」的位置,要「守中帶攻」已殊不容易,要主動出擊只有武林高手才能辦到。遇到一連串的質問,如何能兼顧機構體面,又能禮貌地辯駁來勢洶洶的指控而不令場面失控,絕對是一門高深的藝術。但可以肯定的是,處理得不好演變成「鬧交」局面,輸的一定是自己。
《城市論壇》除了是英雄地,也是一個面對公眾的好機會。單單一小時,有如同時經歷公眾論壇(接受台下市民提問)、立法會/區議會會議(接受議員、持份者提問)以及記者會(論壇後接受記者訪問)。十多年後再出席,《城市論壇》唯一不變的是來自各方的問題仍然尖銳,但政治環境與過去已大有不同,過去討論都集中在實務層面,今時今日很多問題的角度、討論的內容都滲入了政治成分,即使是社會民生問題也政治化,每每語帶雙關,必須步步為營。
還記得以前「城壇」的擂台是一字排開的長方形,現在是已改為在圓桌上「圓桌辯論」,嘉賓間能有更多互動,台下觀眾圍着圓桌而座,讓講者更有深入群眾之感。當然,若能得到現場觀眾的肯定,就更是額外獎賞了,例如當日一位先生在論壇完結後上前握手,說是支持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就讓我樂上好一陣子。多年來「城壇」增加更多公眾參與,特別是學生、政黨及關注團體,只要你守規矩任何人都有發聲機會,連大大聲的「維園阿伯」也同樣尊重,這可能是「城壇」多年來的成功及受歡迎之處,當然這對參與者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如果我說《城市論壇》是香港言論自由的一道漂亮風景,你同意嗎?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