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合群眾智慧 得出準確估計
二○一三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共有三位得主,其中兩位的理論,正好一百八十度相反。法瑪(Eugene Fama)以有效市場假說成名;希勒(Robert Shiller)則是行為金融學的先驅,專門研究市場失效、投資者不理性的行為,以及市場泡沫。有論指不明諾獎委員會搞甚麼,南拳北腿竟可同場雙冠軍?財經名家莫布新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成功的投資者,應對這兩大概念均表認同,只是出現的時間不同。而分辨現時市場處於哪種情況,正是回報的來源。
就算是半桶水的投資者,都會聽過股神師傅葛拉漢筆下的「市場先生」:他是和你夾份做生意的拍檔,性格極端兩極化。他每日都會開價,去買你的股份,或讓你增持。金額則視心情而定:亢奮時開出天價;抑鬱時價賤如泥。葛拉漢建議搵市場先生笨,與其情緒逆向而行,趁機低買高賣。這與股神格言:別人恐懼我貪婪,成為投資者的金科玉律。

市場大部分時間都是有效的,所以集合群眾智慧,會得出合理價格。
但他們明白卻沒有明言的是,也有很多日子,市場先生表現正常,開價合理。否則只要單純機械式地相反理論,逢跌買見升沽,便已足夠,而不會像現在一樣,要取得超額回報愈來愈困難。換言之,很多時市場都是有效。日日夾硬話市場先生失常,失常的可能是自己。
傳統有效市場學說難以服眾,因其假設太超現實:人人都是理性投資者,對最新資訊瞭如指掌,還能迅速反應。就算只有一次半次投資經驗者,都可直指絕無其事。但有另一種說法,既可解釋為何市場多數時間有效,又可說明甚麼條件出現下,將會導致市場失效。
莫布新以一個實驗作引子:他找來自己投行中六十多名見習生,互相傳閱觀察一個玻璃罐,目測估計裏面有多少粒豆。大家各自呈交答案,最接近實際數字者有獎,又恐嚇答案相差最離譜者將被公開強力恥笑(最後沒有執行)。得出的結果,是個人的答案大多離行離列,平均相差53%;可是將所有人的估計取得平均,數字僅與實際數字僅相差1%!
這就是所謂群眾的智慧一說。這種系統複雜,包含很多相異的個體。個體之間的反應與互動,會隨環境改變,沒有一定的法則。而系統的整體效果,是大於個體之間的總和。用上例說明,就是一大堆誤差53%的估計,集合起來可以得出大致準確的估計。在動物、昆蟲的世界,甚至人體內,以及股票市場,都可以找到這種系統。
例如投資者之間其實可能人人對某公司的前景,預測都是錯誤,只是大錯與小錯之別。但當大家都是獨立地斷估,自然有死牛、大中小牛、小中大熊,到死熊一應俱存。眾人不同程度的誤判,正好互相抵銷,而集合所有人自以為是的合理價,反而將市價拉扯至合理水平。可是有數項條件一不符合,群眾的智慧便會消失,變成泡沫或恐慌。篇幅所限,留待下回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