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座的迴響
英國一名年輕母親因為在擠迫的火車,把熟睡中的三歲兒子抱在膝上,讓出座位予陌生人,竟然成為新聞主角。事緣一位男士目睹年輕母親教子有方,認為在現今世情下難能可貴,於是把一張感謝字條連同五英鎊(約五十九港元)紙幣,塞往其手中。
字條上這樣寫着:「請容許我請妳喝一杯。你為同輩人增了光:有禮貌,教導小男孩要有良好態度。補充一點:我女兒跟你年紀相若,有人曾為她做了類似的事。希望她有兒有女時,可以像妳一樣當個好媽媽。」年輕媽媽受寵若驚,因為好心男很快便離開了車廂,她遂透過社交網絡尋人以求答謝,結果成了一則令人津津樂道的新聞。
一位年輕人做了份內之事,竟獲得如此禮遇;兩個陌生人的鐵路故事,又居然引發如此大迴響,反映社會真是病了,意味着平日大家待人接物是何等錙銖必較,以致突然出現小小的善行,已令人回味再三。
傳媒找到了事件中的好心男,一位五十歲的一女之父。原來上半場是這樣的:二十三歲的單親媽媽一直在火車上跟兒子玩遊戲和聽音樂,孩子咳嗽,她教他要用手掩嘴;孩子問「What?」她教他要說「Pardon」,然後才出現讓座的舉動。「相比起現今年輕人的惡形惡相,她的行為真令人感動。於是我也想做些甚麼,讓她也感到高興。
好心男如此說。
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今天我們在鐵路車廂內,鮮有看到父母跟孩子玩遊戲或閒話家常,大部分是各自在玩手機,又或母親喋喋不休在訓斥孩子。至於讓座,一般是由孩子打頭陣,以其纖巧身形第一時間衝進車廂,替父母兄姊等霸佔整排座位。沒有人教他們咳嗽、打噴嚏要掩口洗手,否則校園內不會經常出現一人感冒,結果要半班請病假的局面。年輕父母尤其要留心,潮語、俗語經常掛在嘴邊,小朋友有樣學樣,厚道點會說他們老積,背後就會批評他們跟爸媽一樣粗口爛舌。

年輕單親媽媽為兒子立下了好榜樣,五十歲的好心男則讓這個已經十分冷漠的社會注入了一點溫情。別看輕如此這般的小善行,英文有所謂「Random act of kindness」(隨機行善),意即隨意、無私地做些善事。所謂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只要每人每天輕微付出多一點,世界會變得更溫暖美好。小善行變得平常,就不會演化成大新聞。
有人發起把今年的二月九至十五日定為隨機行善周(RAK Week),呼籲大眾每天隨機做點小善行,譬如跟陌生人笑一笑、跟新同學╲同事吃個午飯、傳個鼓勵訊息給有需要或會因此感到溫暖的朋友、替排在你後面的那位人兄付咖啡錢等等。一些微不足道的舉動,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