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掀貨幣戰 港宜早作準備
環球貨幣戰一觸即發,新加坡上周亦出招踩低坡元匯價,而香港因有聯匯制度,無法「應戰」,出口競爭力和旅遊業勢必受損。全球熱錢亂竄,加上持續低息環境,本港樓市泡沫恐怕會更添兇險,港府宜及早制定應對措施。
這場貨幣戰的源起,是瑞士央行先發制人把瑞郎「脫歐」,以應對歐洲央行大舉買債行動,但一石激起千重浪,各國爭相出手減息,阻止可能是金融海嘯後最大規模的熱錢湧入,引致幣值急升而打擊經濟,令外匯市場震盪,有資深交易員更形容,二十五年來從沒見過如斯情況。
除了美國、歐洲和日本放水,全球多國亦相繼加入戰團,即使是近年奉行強坡元政策的新加坡,也降低坡元匯率浮動區間,以遏匯價,坡元兌美元匯價隨即跌至近四年半新低。市場普遍相信,泰國、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或會在短期內出招鬥貶值。
同樣是小型外向經濟體的香港,因已實施聯匯制度三十一年,港元與美元掛鈎,當然不能像新加坡般踩低匯價;加上目前環球經濟波譎雲詭,香港更不宜調整聯匯制度,自斷「定海神針」。惟港元隨美元走強,本港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競爭力將受打擊,亦會影響旅客來港消費的意欲,經濟或要承受下行壓力。

全球貨幣市場風高浪急,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周一稱,實施聯匯制度有助本港貨幣及金融環境相對穩定。
不過,本港兩大貿易夥伴──美國和中國的經濟不差,前者復甦仍穩,後者料可保持逾百分之七的經濟增長,相信香港今年的經濟基調平穩,冀可抵銷強港元的不利影響。
再者,有別於其他國家受油價半年急挫五成、低通脹困擾,香港去年通脹仍企於百分之三點五,港元強勢將有助壓抑進口物價,加上人民幣貶值,反可紓緩本港通脹偏高的壓力。
為了堅守聯匯制度,港府在貨幣戰下,可以做的不多。本地商家面對最新商貿形勢,可以考慮擴大出口市場,或利用金融市場上的對沖工具,把部分外幣風險分散。
在多元化市場方面,歐美市場不但競爭激烈,而且港元偏強會削弱港產品的競爭力,反而人民幣相對跌幅較少,「香港製造」在品牌及質量上仍有一定優勢,加強內銷會是上策。商家亦可運用外匯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把生產原材料的匯率鎖定及轉嫁,可有助減低生意風險。
事實上,本港更大的風險存在於資本市場。目前美國經濟持續向好,美元升值機會有增無減,大量熱錢或湧入香港,港股因此有機會水漲船高,但大上大落的波動亦會增加,投資者宜小心為上。
市民更要提防樓市泡沫,公屋和居屋售價近日頻頻破頂(詳見P.08封面故事),細價樓升勢已見失控,國際游資湧入或進一步推高市場熾熱氣氛,況且美國有機會把加息時間一再推遲,令屢創歷史新高的樓價更瘋狂;一旦泡沫爆破,殺傷力恐怕及得上九七金融風暴後之慘烈。
正因人民幣仍未完全自由浮動和兌換,修訂聯匯的條件仍未成熟,港府更要密切注視環球貨幣走勢和資金流向,並及早制定應對措拖,遏抑樓市不健康的升勢,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