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名人薈  > 名人專訪 2014 年 11 月 21 日

反傳統的大提琴 李垂誼

十個音樂家,九個都說自小愛音樂,日練夜練最終成才,但大提琴家李垂誼卻不同。「小時候很討厭音樂,要我練習一小時已經很難。」他說。

李垂誼跟李雲迪、郎朗和王羽佳被譽為華人古典音樂界「四大金童玉女」,他更有「馬友友接班人」稱號,最近又獲前特首董建華邀請,成為「團結香港基金」的顧問。

「小時候想做董事長,有張大的辦公枱、簽吓支票,好威!」他在哈佛大學讀經濟,畢業後在波士頓做企業顧問,順着兒時的志願走,但得到了,卻發現不是最愛。

「原來我的熱情不在商界,在大提琴。」那年他二十三歲,被人說回頭太遲,但他堅持拜師學藝,每天苦練八小時,終在○四年以三十一歲「高齡」,成為首位贏得有「大提琴界蕭邦大賽」之稱的國際楊尼格洛大提琴比賽的華人,比十七、八歲便成名的李雲迪和郎朗遲了十多年。

對待音樂,有人從一而終,但更多人是頭也不回地放棄。像李垂誼這樣推倒重來,兜了一圈才成為著名演奏家,確是反傳統。

李垂誼每天都會拉奏大提琴,「試過表演之後休假,一星期後發現手指變得僵硬了;我們就像運動員,幾日唔練已經好辛苦。」記者請他與姊姊(左)坐在琴前拍照,他就把握時間即興地拉了一節〈卡門幻想曲〉。

古典音樂家少不免令人有距離感,以港人最熟識的郎朗和李雲迪為例,聞說前者氣焰非常,氣場足以嚇死人。記者半年前訪問過後者,也排場十足,身邊總有公關大臣擋駕,感情問題免問;即使離開酒店房到走廊影張相,經理人也要視察一番才放行。同是音樂家的李垂誼,最初估計他也像個大明星,高高在上,怎料他的親民作風,卻令記者受寵若驚。

除了演奏家身份,他(右)還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曾與藝人梁詠琪到青海探訪兒童。

他(右)自小被媽媽強迫學習大提琴,跟兩個姊姊表演三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