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乙型鏈球菌 奪初生嬰兒命
十月懷胎,過程艱辛兼壓力大,但準媽媽甚麼也不怕,甚麼苦也願捱,當聽到嬰兒出生後響亮的哭叫聲,所有艱辛都拋諸腦後!
然而出生這一關不易闖,孕婦陰道一種常見細菌─乙型鏈球菌正伺機來襲,嬰兒通過陰道來到這世界時一旦不幸染上,後果可致命!
這種可怕的奪命菌,可以避過嗎?

常見於婦女陰道的乙型鏈球菌對婦女無害,但對嬰兒卻可以是奪命菌。

林思穎醫生說,孕婦在三十五至三十八周驗乙型鏈球菌,是最佳時機。
對於女性,乙型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並不可怕,但對於初生嬰兒,特別是未足月的嬰兒,它卻可能是一個奪命細菌!三十四歲的美莉,因為兩年前懷孕期間,由於產前種菌檢驗驗出有乙型鏈球菌,有機會在出生時傳染給寶貝,擔心了好一陣子!
到底乙型鏈球菌有多可怕?
養和醫院婦產專科醫生林思穎說:「女性陰道本身有好多不同類型細菌,乙型鏈球菌是其中一種,主要集中在會陰及肛門位置。平常有行房,有機會將在會陰的細菌帶入陰道。」
林醫生說,乙型鏈球菌不是性病,不會對女性造成任何影響。部分女性因為有陰道分泌物引致痕癢,去見醫生檢查時,無意中發現有該菌。如果乙型鏈球菌數量多及引起症狀,才需要治療。
乙型鏈球菌屬陰道常見細菌,研究發現,十位女士中可以有三人陰道帶乙型鏈球菌。它並不可怕,因為就算驗出有此菌,不代表它會永遠存在,研究顯示就算不用任何治療,三分一女士在正常新陳代謝下,這菌會自動消失。

乙型鏈球菌屬全腸道細菌,常存在於婦女會陰及肛門。

今年二月,初生嬰兒震昇因出生時感染乙型鏈球菌而患骨髓炎。
死亡風險高達18%
雖然對於女性,該菌不會造成傷害,但在懷孕時如帶有此菌,嬰兒就有機會受到感染,特別對早產嬰殺傷力頗大。
林醫生說,英美的大型研究數字顯示,每一千名產婦中,有0.5名嬰兒受到感染,即機會是0.05%。有研究發現在美洲社會低下階層如黑人婦女,其比率稍稍高一點,英國北面如愛爾蘭,數字達到每一千名孕婦有0.73至0.9名嬰兒受到感染。
如果嬰兒感染乙型鏈球菌,會有甚麼嚴重後果?
「如果是不足月嬰兒感染此菌,引致死亡的風險高達18%,原因是本身由於早產,在母胎內某階段可能已受感染,或有其他器官發育不成熟,令其感染後產生併發症機會相對較高。這些併發症包括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
「如果是足月嬰兒,感染此菌而死亡的風險較低,約3-6%。」林思穎醫生說。
感染途徑有兩個,其一是經母胎感染,但機會極微,除非穿羊水時間過長,該菌有機會經臍帶血進入到嬰兒血液,這會感染好多器官,情況會很嚴峻。大部分感染都是經生產道,即在自然分勉時接觸體液吸入細菌、進入血液而感染,單純性皮膚接觸到細菌是不會傳染的。另外孕婦沒有穿羊水下割腹生產,嬰兒受到感染機會極微。

BB健康出生是父母最大的願望,故醫護界及父母均盡最大力量確保嬰兒平安出生。
三十五周 檢查惡菌
雖然嬰兒從母體感染乙型鏈球菌的機會不高,只是0.05%,但一旦受感染,死亡風險卻由足月的3-6%至不足月的18%,數字令人擔心。
今年二月,初生嬰兒震昇便因出生時感染乙型鏈球菌,其後惡菌入血患上骨髓炎,左肩膊的肌肉及關節含膿,他在四十日大就需要進行全身麻醉手術刮骨放膿,長大後或有機會出現長短手,但總算保住性命。另一名嬰兒受感染後全身出現紅斑,各個器官功能衰竭,活了短短一星期便死亡。
由於嬰兒出生時受感染後果嚴重,婦女在懷孕期間應採取哪些措施,保護胎兒免受乙型鏈球菌侵襲?
林思穎醫生說,嬰兒出生時如感染乙型鏈球菌,會在七天內發病。如出生七天後才發病,有可能是與母親緊密接觸時受感染,但相對機會較低。所以婦產科醫生要做的,是在嬰兒出生前採取保護措施,避免嬰兒在出生後首七天的早期感染。
目前香港醫療界就孕婦產前檢驗乙型鏈球菌,主要參考英美的處理方式。
「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由二○○二年開始建議所有懷孕婦女都驗乙型鏈球菌。」林醫生說。
何時才是適當檢查該菌?由於該菌可以在人體正常新陳代謝下自行消失,故毋須在懷孕早或中期檢驗,婦產科醫生建議在懷孕第三十五至三十七周,為孕婦取陰道分泌及肛門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種菌化驗。

近年婦女多接觸網上資料,朋輩間亦會互相提點,故不少婦女都知道乙型鏈球菌有機會危及胎兒。
生產前注射抗生素
由於檢驗過程需置放在實驗室培養,培養時間要五至七日。如檢驗結果呈陽性,醫生會在婦女生產前,即有陣痛或穿羊水時,為她注射抗生素盤尼西林。研究發現,只要在嬰兒出生前兩小時為母體注射,八成嬰兒能得到適當保護。
然而部分孕婦在三十五至三十七周前「作動」,未趕及檢驗,亦有機會婦女已進行檢查,惟未有報告便要生產,這時便要靠出生後觀察,如果出現徵狀,例如發燒、不肯進食,兒科醫生可以立即進行抽血檢查及治療。 如媽媽的種菌結果在嬰兒出生後,才送到醫生手上,結果又屬陽性的話,即嬰兒有機會在出生時受到感染,這時兒科醫生可為嬰兒驗血,如白血球有否上升,又或者觀察嬰兒的臨牀表徵,才決定是否要治療。林醫生說,如果嬰兒出生後驗血結果正常,沒有不適病徵,醫生一般不會為嬰兒注射抗生素。
不過對於不足月嬰兒出生,大部分醫生為保險,都會為母親注射抗生素,減低嬰兒出生時受感染風險。近年有快速測試技術,惟準確度只有八成,故未被普遍使用。

婦女做產前檢查時,除了確保胎兒結構正常發育健全外,有需要時亦可向醫生查詢是否有檢驗乙型鏈球菌需要。
產前驗菌 確保安全
目前香港的公共醫療體系,跟隨英國處理方法,高危婦女才需要在產前進行檢查,醫生多會平衡產婦有否高危感染因素,來決定是否用抗生素。
如孕婦早產、生產時穿羊水時間超過十八小時,以及生產時發高燒,又或如婦女上一胎有初生嬰兒感染乙型鏈球菌,或曾經在尿液檢驗中發現該菌,這便毋須做病理化驗,醫生會在生產時直接為產婦注射抗生素,確保安全。 婦女或會擔心,香港公共醫療體制,沒有將乙型鏈球菌列為常規檢查項目,會否增加初生嬰兒的感染機會。林醫生解釋,研究發現美洲國家採用所有婦女在懷孕第三十五至三十七周檢驗制度後,感染率由每一千個0.9減至0.5,英國雖然採用為高危婦女檢驗機制,但感染率也是每一千名產婦只0.4至0.5名,通過這機制,六至八成早產嬰及足月嬰得到保護,所以香港婦女毋須太擔心。 不過由於香港婦女接收不少網上知識,知道感染乙型鏈球菌的嚴重性,很多都會主動向私人婦產專科醫生查問,要求檢驗該菌。鋼條BB 平安出生
像美莉兩年前懷第一胎,在公立醫院婦產科進行產檢,之前並不知乙型鏈球菌為何物,直至懷孕第三十四周時發現陰道有黃色分泌物,向醫生說明情況才知大件事,「醫生給我抽分泌物去化驗時,都有講可能是乙型鏈球菌,但要化驗後才能肯定,當時都幾擔心!」
美莉在等候細菌培植報告期間,不斷上網找資料,愈看愈擔心。其後報告確認真是乙型鏈球菌後,擔憂升級,向醫生查問是否要治療,「醫生說不用,但會記錄在牌簿上,生產時會給我打兩支抗生素。他說由於我是第一胎,BB不會那麼快便出生,故有足夠時間。」
最後由於美莉在「見紅」後三日都未有生的迹象,所以醫生為她催生,並在穿羊水後給她注射抗生素。她說過程算順利,分娩時間用了四個多小時,BB是男嬰,出生時有五磅半,經檢查後一切正常。
「離院時醫生提醒我,頭一個星期要小心留意BB變化,如有突然發燒便要立即見醫生。」她說。
小寶貝於上周剛滿兩歲,美莉說:「他屬於『鋼條型』BB,食極都唔肥,但Touch wood到現在都沒有太多病痛!」

BB活潑成長,有賴出生時平平安安。
本港孕婦 一成帶菌
中文大學醫學院曾於○二年一至五月期間,招募一千名孕婦進行乙型鏈球菌篩檢,收集她們的陰道分泌物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帶菌率達10.5%,當中專業人士的帶菌率高達兩成一,家庭主婦則為一成,工人階層只有半成。
另外威爾斯醫院於一九九六年至二○○○年期間,平均每年有五千名嬰兒出生,當中有四名感染乙型鏈球菌,即每一千名就有0.8名感染,數字比英美稍高。
目前孕婦如在私家醫院或私人醫生進行產檢,一般都會檢驗是否帶乙型鏈球菌。如證實帶菌,需要情況下會服用抗生素療程,藥物不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而在自然分娩前亦要注射抗生素,以減低嬰兒受感染機會。
如母親證實是帶菌者,嬰兒出生後亦會由兒科醫生進行檢查,有需要時為他進行治療。
母親亦應密切留意嬰兒情況,如發現有胃口欠佳、氣喘、臉呈藍色,就應立即求醫。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