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捉魚
颱風「巨爵」走後兩天,坐機動小漁船出海,回頭看吐露港公路,夕陽還未隱沒到中文大學的後山。乘風破浪一小時,頭髮吹至全豎起,一身鹹味,終於來到一片平靜的海域,天色已漸漸深沉。
跟漁民出海捕魚是一直以來的心願,經常想像揚帆到南中國海,甚至遠赴南沙一帶,在風浪中落網,然後撈起蹦蹦跳跳的大魚,再然後立即揀一條做刺身大吃特吃,又然後蒸另一條品嘗……雖然這次不能稱之為捕魚,因為是漁民潛到近岸的海裏,用一種名為撈磯的小網徒手捉魚,但想到魚穫即將出現眼前已流口水了。
從衛星導航儀表上的讀數顯示,這裏水深近六十呎,我的潛水本領只屬小兒科,雖然天上有星星,但黑漆漆的大海畢竟不好惹,還是留在船上觀摩好了。落水的香哥是獨行俠,他穿好潛水衣,戴上駁上強力燈泡的潛水鏡,執起撈磯和魚叉,含着膠喉便一個人沒入海裏。漁民都不用氣樽的,膠喉長五十米,從船上打氣源源送到海底。

香哥單人匹馬,靚魚遇上他只能歎倒楣。
別看香哥缺了右掌,但一隻手仍能頂天立地。到他從水裏冒出頭來,差不多是一句鐘之後,收穫似乎不多,但都是值錢的魚種,他飲啖水吃一個麵包,休息十多分鐘,又跳進海裏,如是者潛了五次,麵包、香蕉和橙都吃光了,午夜十二時回航。
點算魚穫,有油「魚追」、金錢斑、東星斑、剝皮魚、石九公、金鼓、細鱗、泥鯭、線鱲、黑鱲、藍花蟹、紅蟹、八爪魚、扇貝……魚種之多,不是香哥指點,未必即時認出是哪種魚。由於在出發前我們談論過瑤柱,很多人誤以為乾瑤柱來自扇貝帶子,他今次特別在海底撿幾隻上來,我才知道瑤柱外形似蠔,撬開硬殼才似帶子,我們起出瑤柱肉,用清水洗乾淨,放在冰櫃內冷凍蘸日本醬油和芥末生吃,很爽甜。

德哥撬開的正是瑤柱。

瑤柱真身頗像帶子。
船上有幾個艙,扭開船底活塞注入兩成海水,以便養住捉到的魚穫。不過,並非所有魚穫都得到上賓待遇,漁民最知魚價,他們都很想捉黃腳鱲,但滿街都是專門抄牌的「黃腳鱲」,偏偏海裏一條也沒有。像黑鱲,雖然捉到很多,而且每條動輒一兩斤重,但因為不太值錢,免得阻地方,所以捉上來便活生生擲入冰箱給牠們善終,最獲善待自然是金錢斑。
我是新相識,他們特別挑了一條小金錢斑要我帶回家。懂得揀魚的人都知道,斑類不在乎大,一斤左右的肉質最嫩。考慮到長途跋涉,加上估算我最快也要翌日的中午才蒸來吃,他們於是也把這尾生猛的金錢斑放入冰櫃內,以保持最大的鮮度和肉質的嫩滑。這法子果然有效,第二天中午清蒸,家中各人吃得津津有味,但我吃過回航時半夜一點鐘在魚排上的一頓海鮮大餐,這條金錢斑的所謂美味,根本未到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