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粵劇出力
和所有人一樣,我聽到鄧劍群這個名字,是由一宗新聞開始。因為他的家事上了港聞版,加上情節天天新,有大段時間,鞋王鄧劍群博士的名字,就和八卦新聞拉上了關係。但是,我從來不知道鄧劍群博士的歷史,不知道發生在他身上的任何事,有甚麼經歷統統不知道。
直到最近,因為要採訪粵劇料,接觸粵劇界的朋友多了,我竟然和鄧博士在後台不停遇上。我的內心當然也有很多事想問鄧博士,但我不是想問八卦問題。
家事私人事於我而言,你肯講,我不會抗拒,但我更希望知道,鄧劍群博士怎樣會由一個在廟街擺攤的小朋友,成為今日擁有數十億身家的成功人士。
衡量一個人,我會非常立體地了解,一個人有這一面,也一定有另一面,我想了解光明的資料,不想盡在負能量的文字間糾纏,對社會有不良影響的文字,我總不願在筆下流露。這一天,就在鞋王鄧劍群的寫字樓和他聊天。他完全沒有隱瞞那艱苦的童年歷史。

鄧劍群為粵劇付出,皆因小時候與粵劇有一段緣份。
處身於眾多兄弟姊妹的家庭,他排中間,父母帶着大群兒女,每一個單是吃一口飯,對家長而言都是沉重負擔。「我沒有牀睡的,只是睡樓梯,每天起牀就看檔,最大的娛樂,就是聽電台節目。」
那在廟街開攤的日子,鄧劍群永遠難忘。「那時商台每天下午二時至四時都有粵劇播出,每天播一套,我很喜歡聽,天天都聽着,那時窮得連往普慶戲院,用斗零買一張票的錢都沒有。」
一天,攤檔前來了一位老人家,他望着鄧劍群說:「孩子,你長得這麼英俊,可有想過演粵劇?」老人家是誰?原來他是文覺非前輩的弟弟文醒雄,他看到鄧小朋友樣貌好,又那麼愛聽粵曲,便想教他。
「但我要看檔,你教我我也沒有時間學……」「吓!好,那我每天來檔口教你。」一教四個月,兩老少唱得正開心,那想到,一天,文醒雄先生咯血,去世了!
「從此,我為了生活便再沒有唱粵曲。」當時,鄧劍群的心中只有一個想法,要「脫貧」。「脫貧一定要向上游,我有天乘船往中環,看着中環的寫字樓,心中希望,如果有天,我可以在寫字樓當個文職,朝九晚五,已經滿足了。」上天真的眷顧他,每天做三份工,每天不停學英文,令他很快便得到做寫字樓工的機會。
「我有一個優點,就是記性真的好,完全做到過目不忘,幾十年如是,就是後來得到一對英國夫婦相助,放下五萬元港幣給我創業、令我建立了今日的生意網,但我依然可以做到,過百億元合約,我看一次便記入腦,完全不會出問題。」鄧劍群今日經濟富裕,但他永遠記得小時的苦。「要努力工作,才可以得到金錢,成功要靠自己奮鬥。今日過得輕鬆些,便想到小時候自己很愛粵劇,我尤其愛聽鍾雲山的歌,所以現在組織粵劇團,想在這方面出點力,做粵劇不會賺錢,只是簽支票付出,但我已開心於有能力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這時候也想為藝術出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