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攜手摸索脫貧之道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期有大批越南船民湧至香港,成為難民。這是很多當年香港人對越南留下了根深柢固的形象。我大約十年前左右第一次造訪越南,探訪樂施會在當地的扶貧和發展項目,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越南,到處充滿生氣。原來越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並在二○○七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在出口帶動及私人投資的支持下,越南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穩定經濟增長,於二○一一年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伴隨着經濟起飛的是,貧窮人口的大幅減少。貧窮人佔越南總人口的比例從九十年代初的百分之五十八持續下降至二○一一年的百分之十。貧窮人數減少了,貧窮性質出現了變化:貧困更集中在某些弱勢社群,例如居住在山區的少數民族;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城市貧窮人口增加等等。
越南已經是中等收入國家,政府能動用的資源大增。難免有人問:越南是否不再需要外界的援助?尤其是資源有限的民間機構在扶貧工作還有沒有角色?

樂施會在越南的實踐經驗是:中等收入國家存在的貧窮問題不再只是經濟發展的問題,而是基層的弱勢社群能否與政府有良好互動,推動有效滅貧的政府政策。在這方面,民間團體可以發揮重要的戰略作用。
樂施會在越南廣治省與基層村民及政府官員組織三方的夥伴合作,選擇了三個示範區培訓及資助規劃官員到基層了解村民的困難、需求以及各種政策的成效,之後進行跨部門的協調會議,確保資源不會重叠。 經過社區的試驗運作後,對規劃流程再作修改,然後整理成規劃守則,出版分發至全省各區,並推動省政府就此規劃流程制定法案,全省的社經規劃需按照此流程進行。項目最後一步是協助規劃及投資部對年度規劃的效果進行評估。
這個參與式財政規劃改變了越南傳統上自上而下的社經發展規劃模式,不單令政府回應了基層需要,亦減少了部門工作重複所導致的資源浪費。廣治省這項目現已成為典範,其他省甚至中央的規劃部門都不停到當地取經。
與貧窮人一起工作、一起摸索脫貧之道,並在此基礎上影響政府改進施政,是越南廣治省的成功經驗,也是樂施會工作方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