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只能回味 2014 年 06 月 24 日

梁家權

資深新聞工作者。飲食文化著作有《尋找失落的菠蘿油》、《沒有粉絲的碗仔翅》、《食蛋撻的路線圖》、《麥芽糖的黐纏往事》、《苦路救星陳皮梅》、《當油炸鬼變成老油條》、《天橋底的牛丸》。

種瓜得瓜 談何容易

做了半世人,未認真思考過「種瓜得瓜」的道理,也沒認真印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大道理。不過,不計較得失的做人心態,倒沒給自己帶來太大壓力。但這天來到新界北區新田一個有機農場,聽場主佘老兄由西瓜說到網紋瓜,由番茄談到車厘茄,從玉薑到黃薑,白苦瓜到沖繩苦瓜,再看百多元一斤的沙律菜,然後探視老桔、番石榴、冬瓜、荔枝、龍眼、黃皮……收成的日子和成績,他了然於胸,一點不糊塗,體會到耕耘一定要計較得失。

聽他說播種、栽培菜苗,也明白「踏實」兩個字是怎樣實踐的。農夫最計較也最清楚得失,不管烈日當空,還是寒風刺骨的日子,都默默耕耘。他們最實際,不會等運到、等奇迹出現,而是邊種邊改良,由十分耕耘一分收穫,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勞力與經驗的成果。

問他如何能夠種瓜得瓜,他二話不說,在西瓜田摘一朵花,在另一條西瓜藤的小黃花花蕊上掃幾下,便算完成人工授粉—沒想到這麼兒戲!反而這階段農夫其實沒甚麼把握,有多少朵小黃花不辱使命能開花結果,是天意,只能等。天天探視成果,只要有果子冒出來,便立即用紙條標示結果日期。

比較兩個西瓜的成長路,才知道西瓜初期大得很快,早生幾天,體積大兩倍(見圖)。以為瓜落蒂熟,便是收成時刻,又不盡然。現代農業照顧作物非常周全,西瓜與冬瓜不同,冬瓜懸吊着長大,冬瓜瓜梗粗壯,能讓重甸甸的冬瓜吊在半空。西瓜藤則慣於在地上匍匐生長,西瓜長出後便躺着長大,農民在泥土上鋪了膠布,減少濕潤泥土淹爛西瓜表皮的機會,但無論如何不能避免「胎誌」的形成。因為西瓜躺着時底部長期受壓兼且不見光,這個位置不會變綠,我們總會發現每個西瓜都有一塊黃色胎誌,胎誌便是這樣形成的,農民憑黃色的深淺度,作為判斷西瓜熟度的參考佐證之一。

佘老兄說,漁護署專家的意見,西瓜長到四十日,藤梗開始乾枯,便是收成之時。但他種了幾年有機西瓜,發現三十日的熟度最好,再看看瓜身的胎誌是否夠黃來加以印證。農曆印在通書流傳千百年,但一本通書也不能用到老,務農的人其實需要很細心,體察天時地利,也要了解作物本身的特性和生長期間的變化。他給我貼士,西瓜摘下之後最好在一星期內吃掉,否則味道會逐漸走下坡。

因為他每天都看看每一個成果,所以很清楚將會有多少收成,這一造是二百個西瓜。種瓜的確會得瓜,但這句話不能簡單去理解,因為當中付出多少心機和勞力,不是種瓜人不會體會到。其實,做其他事情何嘗不是,要有收穫,必須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