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向閥門 救晚期慢阻肺病人
在大清早呼吸一口清新又甜美的空氣,能為一天繁忙的工作注入能量。可是有一些人每呼吸一口氣都得費盡全身氣力,扯氣扯至頸兩側青筋暴現。
他們是誰?他們是全港超過十萬的慢阻肺病患者,大部分為長期吸煙人士,在肺功能快速衰退下,呼吸日見困難,到晚期肺功能只剩下三四成時,更要孭住氧氣樽才能過活。
他們注定要過舉步維艱的生活嗎?最新一代的肺部植入單向閥門手術,可能是改善末期慢阻肺患者生活質素的出路。

患上慢阻肺病,肺功能日漸衰退的李先生,目前怕走遠路氣促,平日活動範圍只在樓下小公園。
慢阻肺病有幾辛苦?問李先生最清楚。今年六十七歲的他走平路也會氣喘如牛,每天從住所步行往街市的短短一百米路程,別人兩分鐘行完,他十分鐘都未必行得完,期間最少休息兩次,因為他每呼吸一下,都要用上全身氣力!
「平日唞氣,已經要……好用力,行路時……要用好多氣,所以……行得慢咯。」李先生說。原來我們平日毫不費力的事情,對慢阻肺病患者就如擔泥一樣辛苦!
請李先生講述病況,對他來說亦不是易事,因為他根本不夠氣,說話時除了氣若游絲、聲音細小外,一句說話亦要分開幾段才能說完。平日為免加重肺部負擔,他不敢離開家門太遠,活動範圍保持在方圓一百米內,連多行一百米到城門河散步都不敢,因為實在太費力了!
為何李先生會患上慢阻肺病?何以他呼吸會如此辛苦?
![]() |
![]() |
第二代肺部氣管單向閥門 |
氣管單向閥門經氣管鏡手術植入,到達適當位置時如傘般打開。 |
大部分由吸煙引起
「慢阻肺病」即「慢性阻塞性肺氣管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簡稱,它是由長期吸煙或空氣污染等因素,令肺部發炎產生的氣流阻塞疾病。慢阻肺病的特點是不能完全逆轉的慢性肺功能受損,細菌、病毒或空氣污染可令情況惡化,急性發作每發作一次,肺功能都會受損更多,就算治好急性發作,肺部都無法百分百回復病發前的功能。
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林冰醫生說,不同地區的慢阻肺病由不同原因引起,像在低收入地區,主因是煮食時燒柴釋放大量有毒物質,長期吸入後導致慢阻肺病。而在先進國家如美國,70%慢阻肺病是由吸煙引起。「香港的慢阻肺病,大部分是曾經吸煙人士,只有一小部分非吸煙人士患有慢阻肺病。」林冰醫生說。

林冰醫生指出,大部分慢阻肺病都由吸煙引起。
![]() |
![]() |
1. 正常肺部 |
2. 肺氣泡如一串小提子,進入空氣與血管進行氣體交換。 |
![]() |
![]() |
3. 肺氣泡因受空氣污染物刺激而發炎、腫脹。 |
4. 腫脹的肺氣泡,換氣效率差。 |
![]() |
|
5. 肺部愈來愈腫脹。 |
何謂慢阻肺病
慢阻肺病(COPD)全名為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
慢性支氣管炎是由於支氣管長期發炎,致令支氣管壁增厚及腫脹,產生大量黏液而令氣管阻塞,影響呼吸。
肺氣腫是由於肺氣泡受到香煙或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刺激而腫脹,影響換氣功能,導致呼吸困難。
慢阻肺病發作時,初期為痰多及咳嗽,與一般傷風感冒相似。當病情惡化,患者會感到氣促,而且經常咳嗽,痰呈黃色或綠色,更可能有發燒肺炎現象。

吸煙對肺部造成刺激,引致慢阻肺病。
肺功能會逐年下降
以李先生為例,他任職建築業三十年,同時亦是煙齡長達三十年的資深煙民,年輕時有經常咳嗽、痰多等毛病,但未至於呼吸困難,直至五十餘歲開始「條氣唔順」,六年前因呼吸不暢順及咳嗽到葛量洪胸科診所檢查,發現患上肺塵埃沉着病,同時亦有肺氣腫。慢阻肺病經多次發作後,目前肺部功能只剩下50%。
肺氣腫的病人,換氣效率差,患者只能通過加快呼吸來補償低效率換氣,出現呼吸急促。
另外氣管發炎導致氣道狹窄,這對呼氣的影響比吸氣大。呼氣不能呼盡,令吸氣時所費的力增加,使病人感到呼吸困難。
林冰醫生說,一個人的肺功能在三十歲高峰後,就會逐年下降。在正常情況下,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每年約下降10-20cc,如果有慢阻肺病,每年下降可以高達60cc。
量度肺功能,是透過肺活量測試(Spirometry),利用一個長筒形電腦儀器,請測試者在一秒鐘內用盡力呼出一口氣,量度其體積。
健康人士的肺活量要達多少才算合格?「這要視乎民族、身高、性別等而各有指標,如果測試達到其群組的要求範圍便屬正常。」林醫生說。
要量度是否有氣道阻塞,則要計算第一秒用力呼氣量和肺活量(FVC)的比例。「第一秒鐘正常人可以將八成以上的肺活量吹出來;將FEV1除FVC,如果少於0.8即氣道有阻塞,確認患上慢阻肺病。」
慢阻肺病的嚴重性,不僅在影響呼吸損害肺功能,更會影響全身。研究數字發現慢阻肺病患者,有四分一是死於心血管病,三分一死於各種癌症(包括肺癌),一成是由於呼吸衰竭而死。
嚴重者有長方形肺
林醫生說,慢阻肺病患者受到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或空氣污染嚴重時發作,當每一次發作後,肺功能又差一點。故及早診斷,及早作出防禦發作措施是必須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戒煙,滅少煙害對肺部的刺激,能有效減少發作。戒煙亦能減慢肺功能的衰退。
當慢阻肺病發作時,醫生亦可以第一時間對症處理,處方擴張氣管藥,紓緩症狀。研究顯示吸入類固醇治療,可以令死亡率減低,減少的主要是因心血管死亡的兩成半。研究亦發現,長期吸氧氣治療(每日吸十五小時氧氣以上),可延長患者壽命。
嚴重的慢阻肺病患者,由於一方面氣管收窄,吸入氧氣量少,另一方面又無法呼出二氧化碳,以致肺內長期有氣谷住,情況日益嚴重下肺部會愈來愈長,令橫膈膜愈壓愈低,患者的肺X光造影多呈長方形。
橫膈膜本來是幫助呼吸的肌肉,它下降可以幫肺部吸入空氣,上升幫助呼氣。如今橫膈膜被壓在下面,失去彈性,患者無法用它幫助呼吸,惟有動用其他肌肉協助,我們會見到嚴重患者吸氣時會扯動頸旁肌肉,幫助吸氣。所以他們每呼吸一口氣,比正常要多用幾十倍力。

植入氣管單向閥門手術,病人半身麻醉後,醫生利用導管植入,過程如氣管鏡檢查。

吸煙引致慢阻肺病,亦會引致肺癌,所以戒煙是上策。

切壞肺 減廢氣
對於這類嚴重患者,藥物已無效,他們就這樣辛苦過活嗎?早於十多年前,醫學界已想到通過肺減容手術(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切走部分功能衰竭肺部,減少肺容積,橫膈膜便可以上升,幫助呼吸。
美國就此進行研究,發現該手術只適宜肺部氣腫不均勻病人,當切去換氣特別差部分,剩下的就能回復相對較佳功能。惟其後發現手術後初期雖然有改善,但沒有長遠效果,未能減少死亡率。
幸醫學界不斷研究,約十年前出現單向閥門植入氣管手術,利用一個只供氣體呼出,阻截氣體進入的單向閥門,改善患者的肺氣腫情況。然而第一代閥門,病人手術後併發症較多,有病人因手術後出現炎症而死亡,效果並不理想。
年前出現第二代閥門,設計經改良,並於今年的美國胸科年會上發表研究報告,目前該項新手術已獲歐洲醫藥組織批准應用。
第二代單向氣管閥門,同樣只適合藥物治療無效、肺部氣腫不均勻的晚期病人,通過氣管鏡置入後便能發揮作用。
手術過程
![]() |
![]() |
1. 導管將氣管單向閥門送到需要封閉的氣道。 |
2. 閥門從導管伸出。 |
![]() |
![]() |
3. 閥門如傘張開,封閉閥門氣道。 |
4. 氣管單向閥門只容氣體噴出,當有空氣進入時便封閉。 |
![]() |
|
5. 一般病人需要兩至三個閥門。 |
改善兩成肺功能
病人手術前會先接受電腦掃描,確定肺氣腫不均勻情況,並要確定肺葉界線清晰,沒有秘密通道,否則就算單向閥門封了上肺葉通道,氣體仍然會從下肺葉進入,積在上肺葉,肺氣腫問題便無法解決。
「為免電腦掃描走漏眼,現在有一新儀器,在手術進行前置入一個波仔,試一試阻力就知道有否秘密通道。如有,就要多放一個閥門,不是封鎖秘密通道,而是封了秘密通道通往的肺葉的氣管出口。」林醫生解釋。

擴張氣管藥可紓緩氣管收縮。

慢阻肺病患者的肺部呈長方形
![]() |
![]() |
上肺則嚴重肺氣腫。 |
磁力共振圖片中,病人下肺仍有相對正常肺組織。 |
最近美國胸科年會報告顯示,接受這手術的晚期病人,肺功能改善了20%。
目前李先生的情況仍能靠藥物治療,每天要服食五至六種藥物,吸入式氣管擴張每天三至四次,平日盡量不操勞,除了到街市買餸外,他極少外出。到樓下公園散步,一星期最多兩次。
至於三十年的吸煙習慣,由他六年前一發現有慢阻肺病時便立即戒了。
如果他日後情況再差,可考慮進行該項手術。目前在政府醫院,該手術屬自費項目,病人需付購買單向閥門費用,以每個病人要兩至三個閥門,每個約萬餘元計,費用便要四至五萬(私家醫院另加醫生費及住院費)。目前公營及私營醫院,約有三十名病人進行了該項手術。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