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下午茶時間 2013 年 06 月 23 日

呂大樂

大學教授,在報刊撰寫評論,亦曾主持電台節目。寫作題目多屬下午茶閒聊過程之中想出來,所以每日咖啡不可少。

感受城區文化

因工作上的需要,今次在上海下榻的酒店,跟市中心相距約有十至十二公里。嚴格來說,這間酒店距離市中心不遠,乘坐地下鐵走六、七個站,便可以到達一般遊客活動的地區。以今天中國城市高速發展的狀況而言,那基本上已是市區的一部分,不能稱之為市郊了。在城市不斷向外擴張的情況下,本來屬於外圍的社區,很快便納入為市區範圍之內,高樓大廈、巨大的購物商場陸續落成,而集體運輸系統也同步伸展到區內。多年前第一次待在這個社區時,區內還有一個菜市場,而當時很受注意的店舖所售賣的,是台式珍珠奶茶。現在重訪舊地,竟連那些地標的方向也不敢確定。滄海桑田,舊日的市區面貌已難復見。

可是,當我在那個地區待過三日之後,又很能感受得到,那肯定不是淮海路、南京東路的上海,也不是媒體所呈現出來的上海。區內的街道、旁邊的小店和食肆,都很有二、三線城市的味道。所以,其實只要從市中心往外走十至十二公里,我們到了另一個(但可能是更真實的)上海。

內地的城市系統是明顯地分層化的,這表現在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之間的差異,同時也可見於一線城市內CBD與外圍社區的分別。當然,這並沒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其他國家在進行城市化的過程之中,亦一樣會有類似的情況,只是中國城市化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上特別壓縮,以至市內那種因發展步伐差異而形成的混雜性,尤其顯眼。這裏所講的混雜性並非指城市內部不同地區住了不同背景(由階級到宗教)的人。大城市的社會組成,向來就像一幅馬賽克,由很多不同群體及文化拼構而成,多姿多采。中國所不同的,是它的城市性尚未穩定,但城市化的過程卻以高速進行,令它的城市人很多時候都不太像城市裏的人,還未完全受到城市文化的洗禮。

舉一個例:在三十分鐘之前,我和幾位在上海工作的內地朋友還在市中心咖啡店內笑談「中國式過馬路」,覺得情況已有所改善。對於交通燈,大家的態度顯然較以前的認真多了。可是,當我們乘坐地下鐵回到酒店附近的社區時,又覺得在這樣的社區環境裏,實在沒有必要太過拘謹,過度文明反而好像跟周邊有點格格不入,於是大家又表現得很隨意了,再無甚麼束縛。自自然然的,大家又按國情處事,沒有半點在心理上的不安。甚麼城市文明,因地而異。離開了市中心之後,市內好像存在另一種或兩、三種規範。這不是一個對或錯的問題,而是一個城市之內,可以有幾套不同的規範。

究竟哪一個才是當前中國的城市人?是城市內存在不同文化的社群?還是同一群人會因應不同的地段,而表現出很不一樣的文化呢?這是中國式城市化底下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