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派對式喪禮
嬰孩出生時,吸了第一口氣後,便呱呱大哭,媽媽雖然忍痛生產,亦開心至極,身邊的親戚朋友,也感到快樂無比,這是新生命帶給人們的喜樂,跟嬰孩的哭聲相映成趣。其實,大家有否想過,嬰兒來到這世界,不是自己的選擇,是快樂還是不快樂的事呢?相反地,當人走到生命終結時,經過死亡,離開人世,人在臨終的時刻,可能未有太多情緒,但身邊的人卻表現哀傷,不能接受失去,抑鬱情緒往往維持一段時間。人的去世,脫離人間痛苦,理論上是一大解脫,哀傷情緒源自世人面對的永久分離,但從離世人的角度去想,又是否真的那麼悲哀呢?
在中國人的傳統裏,大部分的喪禮都是哀傷的,出席的人都會哭泣流淚,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表現。假如死者是年紀較大的長者,大家會稱為「笑喪」,雖然不至於大笑,但淚水卻會少一點。如有某些信仰觀的,會認為死後便有永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所以悲傷也少一點。無論怎樣,中國人始終仍視死亡為忌諱,很少仔細想想死後的事情,鮮有為自己的身後事計劃。早前有非政府組織,向長者推出了「後顧無憂」的計劃,為他們提供預備身後事的協助,有的更為長者拍攝「車頭相」,這無疑是打破一貫以來中國人的傳統,但這對死亡的開放態度,其實在香港社會尚未普遍。

冼浩暉(Alan)是一名三十出頭本土出生的年輕人,時刻充滿朝氣和活力,他在澳洲悉尼居住的時候,擔任一間殯儀公司的業務經理,每天為死者安排全套殯儀服務,熟悉整個行業大大小小的事情。他說中國人把死亡看成一種非常負面和黑暗的東西,但很多外國人卻把它看成很自然的事情,整個殯儀服務的安排是完全公開的,沒有絲毫秘密。
大部分香港人沒有為自己的身後事作安排,也沒有跟家人討論這方面的事情。Alan說,澳洲有不少人在生前買了殯葬保險,指定某人負責這些事宜,亦會指定某殯儀公司負責處理,保險制度有嚴格監管。他又建議,即使沒有這方面的保險,也應該設立遺囑,有一套處理喪事的計劃,設定計劃是不需任何費用的,這可減少下一代將會遇到的困難。
Alan雖然年輕,對生命充滿盼望之外,也把死亡看得輕鬆,因為他相信死後會有永生。他踏足了澳洲的殯儀行業後,也為自己計劃了一個「派對式喪禮」。Alan臉帶笑容,說出他計劃了的喪禮細節:「希望在泳池邊舉行,開始時的主題曲是〈活着多好〉和〈明年今日〉,跟着亦會播放Seasons in the Sun和Amazing Grace,我已決定並通知了兩名最好的朋友為我致辭,希望能死後留名,但不留臭名,喪禮跟一般派對一樣,有食物和酒水飲料供應。我會穿得很型格,躺在一副西式意大利紅木棺木裏,火化後骨灰會撒在大海。」
Alan又說:「我已有一張賓客名單,希望所有來我喪禮的,都是穿得美麗,臉帶笑容,他們可以掛念我,但是要開心的,千萬不要哭,因為哭哭啼啼是很無謂的。」這位年輕人,無論對生命或死亡,都抱着正面的態度,這種人生觀,令他活得輕鬆自在。
人生在世,儘管不能選擇生命和死亡,但可以選擇對生死的態度,讓自己活得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