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象工程
習近平主席及夫人外訪俄羅斯及非洲多個國家,當然是大新聞。傳媒焦點放在政治、外交之餘,也很留意夫人的外形、裝扮、言談、舉止。一時之間,她抽的是那個品牌的手袋,穿的是誰人設計的套裝,成為了熱門話題。這些話題的討論內容可能相當無聊(例如:在某個場合,究竟她穿哪雙皮鞋會較為適合?),但其社會意義卻是相當豐富。如果有人認為那只是因為這次外訪沒有甚麼新的政治內容、焦點,所以就只是剩下了八卦,則顯然是忽視了當代中國大眾心理與消費文化的轉變。

國家領導人的一舉一動受到國民所注意,並非甚麼新現象。他們喜歡些甚麼(例如毛主席在長沙吃臭豆腐)、點評過些甚麼產品,哪些是國宴上用來招待貴賓的名酒,都會成為廣大人民的參考。但今天的情況跟以往不一樣,主要分別在於以下兩點。一是在開放改革之前,社會主義中國是一個「反消費」的社會,按照革命理想,個人應以苦行為榮,而不會追求消費、品味。國家領導人的生活細節之所以會引人注意,原因不在其品味,而是當中的革命元素。而國家領導人所刻意的凸顯,也不會在於有別於人民檔次的消費、風格,而是貼近群眾,與廣大的無產階級走在一起的生活方式。當然,現實是否百分百如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時主導生活的是這樣的意識形態。

二是以前根本沒有一個高度市場化的消費領域來吸收這些資訊。開放改革前就算出現類似的現象,不會颳起消費熱潮,更不會順勢而形成一種新的消費符號。今天,卻是全新的經濟、消費形勢,而且這個新的浪潮,是新的文化,意義重大。主席夫人彭麗媛不單只是國家最高領導的夫人,而且也成為了一個消費標誌。她所採用的品牌,喜歡的風格,將會通過市場消費而擴散至社會各個階層。而人民群眾通過消費來「追隨」國家領導人,這一次可能是開風氣之先也。

在媒體熱情報道及網上專注於各種細節的掃描之下,彭麗媛的造型、服裝都成為了焦點。群眾的反應即時令相關品牌也受到關注,那些公司都成為了「第一夫人概念股」,應聲在深滬股票市場上升了幾個百分點(個別股份甚至有雙位數字的增幅)。而在官方一片「厲行節約、倡導儉樸」的口號之下,由領導人夫人挑選與「背書」的國產品牌,就更加突出了。選用國產的做法,既可避開採用外國奢侈品牌的批評,又可政治正確的支持自主創新,這實在有其聰明的地方。不過,無論怎樣聰明,國家領導人都要開始學習給人民評頭品足的新文化。與此同時,在廣大人民當中,亦出現了一種以前未曾有過的期望──當領導人要注重外表。當他們不再是革命的化身,也不理所當然的是人民英雄的時候,對儀容多加注意,的確有此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