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失,是為了重新覓得
前些時候,看了一套台灣電影《南方小羊牧場》,看後頗受感動。
故事講述,傻裏傻氣的男主角,原本與女友過着簡單而甜蜜的生活,一天,女友忽然留下便條,一句「我去補習了」,便不辭而別,一去不返,人間蒸發。男主角放不下這段感情,失魂落魄地走到台北補習社的集中地南陽街,展開了一段尋找女友之旅。
這裏他遇上熱情的影印店老闆,被留下來工作,成了「影印男」,為各大小補習社複印試卷。在穿梭往返補習社途中,他碰上各式各樣的有趣人物,其中一位是替補習社兼職,負責出卷、改卷,叫小羊的女主角。這個女孩超愛繪畫,愛在試卷的角落偷偷畫上可愛的小羊,且寫下一點生活感觸,而學生們雖然都看見試卷上有漫畫,但全都心照不宣,還樂得當作是在沉悶補習生活上的一點點調劑。男主角在影印試卷時亦看到了這些小羊漫畫,繼而又偷偷在試卷上畫上豺狼漫畫作回應。於是一來一往,試卷和漫畫便成為了兩人間的心靈橋樑,開始了一段緣份。
這位看似陽光燦爛的女孩,原來在開朗外表背後,也背負着情傷,同樣被男友所遺棄,但不同的是,她覺得凡事都要給自己一個期限,到那裏便好,之後便重新開始。於是,她給自己一百天時間,等待愛人回來,如果一百天過後,他還不出現,就表示緣份已盡,她便會好好收拾心情,重新上路。
但男主角卻沒有如此灑脫,他終日在想,如果早一點知道女友要離開,說不定他還可以努力補救;又或者,如果當日多做一些甚麼,又或少做一些甚麼,說不定兩人還可以在一起;再不然,如果女友離開那一天,他可以早一點睡醒,……如果這,如果那,總之,千百個如果。





一天,男主角在幫老闆清理租出去的儲物櫃時,發現內裏留下很多被遺棄的物品。他心裏感觸,覺得這些被遺棄的東西就像自己一樣,在等待着那個丟掉他們的人。剎那間,他心裏忽然湧起了一陣莫名的衝動,想把這些東西送回去給每一位物主,因為他相信,當它們的主人再次見到它們時,就會重新被想起那些美好的時光,而重新接納它們。
於是他便去尋找,一直地尋找,為了那些被遺棄的東西,也為了被遺棄的自己。
事情慢慢傳開去,一位婆婆也拜託他尋找遺失了的小狗。一晚,當他在街上張貼街招尋找小狗時,因肚餓而在一個麵檔坐下,叫了一碗麵吃,老闆見到他在尋找小狗,一時感觸,說出自己的過去。
以前老闆是一個酒鬼,每晚總是喝到爛醉才回家,而家裏的小狗,卻總是乖乖在家門前待着。一天晚上,返家時見不到小狗,第二朝一覺醒來,才發現,原來小狗昨夜已被車撞死了。之後,他十分內疚,有時想起那隻狗,會但願牠不是那麼乖,不是對他如此不離不棄,如果早一點離去,那麼如今牠還會活着,會更快樂。
男主角返家後,一夜輾轉反側,望着女友遺下「我去補習了」這張便條,心裏開始萌生一個念頭:離開,會否讓她更快樂呢﹖
一、二、三……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女主角終於數到一百,於是便頭也不會,邁開步伐,離開南陽街。男主角這時也若有所悟……
片末,那頭遺失了、一直在街頭流浪的小狗,終於為自己找到了新的主人;至於婆婆,也意外地覓得一隻同是天涯淪落的遺棄小貓,從此相依相伴。
英文諺語中,有一句改寫自上世紀初美國作家Richard Bach名句的說話:
「If you love somebody, set him/her free. If he/she comes back to you, he/she is yours. If he/she doesn't, he/she never was.」
但對於我來說,更深刻的,則是《呂氏春秋》裏的一個寓言:
楚王在打獵時,不小心丟失了自己的愛弓,他的隨從趕忙走去尋找,不料卻遭楚王制止,並說:「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
意思就是:那把弓既是丟失在楚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反正都是楚人,所以也不用去找了。
孔子聽聞這件事迹,便作了評論,說:「去其『荊』而可矣。」
意思就是,為甚麼要分「楚人」與「非楚人」,反正都是「人」,不妨說:「人失之,人得之」,那豈不美哉。
老子聽到這個評說,卻又道出自己另一番見解:「去其『人』而可矣。」
意思就是:為甚麼要把「人」與「天地」區分起來,不妨索性說:「失之,得之」,那豈不更妙。
這樣的一個寓言,不僅教曉我們儒、道之間的分別,也讓我們知道,甚麼是真正的豁達。
剛巧十年了,祝福她,但願她能活得比以前幸福、快樂。
(寫在2013年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