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7
原來,特工007的電影已有五十年歷史。在大銀幕上看到,由辛康納利扮演鐵金剛占士邦勇破神秘島,再而烏蘇拉安德斯一身白色比堅尼從海中步上沙灘,原來已經是五十年前的事情。時間果然過得很快。
六十年代是特務片的全盛時期。鐵金剛007固然大受歡迎,其他如占士高賓所扮演的「特務飛龍」(Flint)、基榮馬遼的「特務117」(在我印象之中,還好像拍成系列,換過男主角人選)、羅拔韋漢和大衛麥卡林的《玉面雙雄》(電視片集,但亦有過電影版),還有麗歌惠珠的Fathom(戲名好像是《飛鳳奪火龍》)和甸馬田的《風流特務》,都有不少觀眾捧場。如果再加上電視片集如《職業特攻隊》、《雌雄神探》、《俠聖》、Danger Man、The Prisoner,就更加熱鬧。


那個時期的特務片自成一格,有着一套方程式:名車、美女,還有大家感覺陌生但又相當嚮往的旅遊地點(通常是這類電影外景取景之處)。但更為搶鏡的是電影裏面主角所使用的秘密武器。這不但引起觀眾的好奇和注意,還有助拓展周邊產品(如玩具),把電影進一步走向更廣闊的觀眾層。
而更有趣的是,間諜特務片種並不限於英美的電影、電視製作;在亞洲地區,我們亦有本地版的國際特務電影(還包括有一批本地的「邦女郎」,由于倩、金菲等擔任演出)。王羽、張沖、張英才、曾江等是男主角人選,而何琍琍、陳寶珠、蕭芳芳、雪梨等亦有演過女特工,總之有男有女,同類的電影供應源源不斷。又如果我們將一些奇俠、女俠電影也包括在內(如黑玫瑰、木蘭花)的話,那就更不得了。
究竟為甚麼那時候特務片如此大行其道,相信並非一兩種元素(例如在冷戰的政治、意識形態環境底下,共產主義被視為神秘的、邪惡的政治威脅)所能圓滿解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時在銀幕之上,同時存在好幾種不同類型的英雄形象──論西部牛仔,有奇連伊士活的「獨行俠」(後來又從這系列中捧出「勾鼻佬」李雲奇里夫 ),日本武俠片有三船敏郎、「盲俠」勝新太郎,而華語武俠片則有「獨臂刀」。這些英雄電影不單只受歡迎,而且還拍成系列,反映出它們都有一群穩定的支持者。換句話說,當時觀眾要找尋替代品,應該沒有甚麼難度。而論吸引觀眾的能力,很多片種都有其競爭條件。不過,在如此激烈競爭的環境裏,鐵金剛007系列可以持續──大大話話是五十年──拍攝下去,的確是得來不易的成績。曾幾何時,很多人以為辛康納利拒絕再演占士邦,鐵金剛系列便無以為繼。結果呢?儘管羅渣摩亞的特工007令某些鐵金剛迷大失所望,但他卻將這個角色重新塑造,以另一種風格將007系列繼續拍攝下去。往後的,早已成為歷史。
新的特工007電影即將上畫,我突然想起,原來自己已有多年沒有留意這系列的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