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求必應 黃大仙
近日黃大仙廟的香油錢,引發東華三院和嗇色園之間的爭論。其實黃大仙對香港人來說,既是家傳戶曉的仙佛,同時也代表了一種地方文化。
逢農曆新年時,到黃大仙廟排隊上頭炷香,遇疑難到黃大仙廟求籤問吉凶,都是香港人的地道文化,黃大仙區更是不少人成長流連的地方,就連鄭少秋也曾在電視劇集中,飾演過黃大仙,可見黃大仙在香港的地位。
其實黃大仙除了對參拜者有求必應外,香港的黃大仙廟其實也是在各種因緣際會之下,才會在今天的位置出現。
赤松隱居
據黃大仙祠內的《赤松子自述》記載,黃大仙俗名黃初平,晉朝人,出生於貧苦家庭,兩餐不繼,八歲時替人牧羊,常常把羊群趕到金華山放牧。
十五歲時在金華山遇到仙人,進入赤松山福地修煉,得成正果。黃初平十五歲那年入山修道後,便與家人失去聯絡,無影無蹤,他的長兄黃初起四十多年來,一直在山嶺間尋找他,後來黃初起遇上一名道士,告知黃初平已成仙,並帶黃初起往金華洞與胞弟黃初平相見。黃初起本不相信弟弟已經成仙,但黃大仙在他面前把山邊白石全變成白羊,讓他深信不疑,及後兩兄弟便一起修煉,雙雙成仙。
於他隱居於赤松山,故稱為赤松黃大仙。
靈驗莫測
黃大仙之所以被稱為有求必應,皆因黃大仙的預測和問卜都非常準確,讓不少善信都能趨吉避凶,故有有求必應的美譽。
不過,原來現在的黃大仙廟本來位於廣州,更有過百年歷史, 一九二一年時,當時的廣州統治者以破除迷信為由,把當時的黃大仙廟拆毀,更在該地建屋,乘機霸佔廟產。無廟可歸的黃大仙得到香港商人接來香港,安奉在嗇色園內,自此香港才有今日的黃大仙廟。
據說,黃大仙祠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附近地方都被盟軍飛機轟炸毀壞,只有大仙祠內一草一木都安然無恙。另外,香港警署都奉關帝,傳說只有黃大仙警署中,卻同時供奉了黃大仙。這習俗源自六五年,因當時警署內有警員遇上交通意外及於查案中傷亡,於是有警員到黃大仙祠描繪大仙畫像,再擇吉日迎請至警署中,供奉在飯堂中,此後一眾警員便平平安安。
每年農曆八月廿三日是黃大仙寶誕。
麥玲玲提醒你
![]() |
三支上上籤 黃大仙求籤靈驗就有口皆碑、人人皆知,年三十晚爭上「頭炷香」,取其好意頭,來年可以事事順境,得心應手,亦是香港人所共知的事。 不過,原來想得到黃大仙的最佳指點,求籤時最好用自備籤筒,這樣可以得到更佳的指引。黃大仙靈籤共有一百支,分為:上上籤、上吉籤、中吉籤、中平籤、下下籤五種。上上籤僅有三支,上吉籤十二支,中吉籤三十支,中平籤最多三十七支,下下籤十八支。 可知在黃大仙求得上上籤的機會只有百分之三,絕對是難能可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