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文憑試的悲哀
本周五,是香港第一屆中學文憑試的放榜日。在應屆考生和他們的家長眼中,這天無疑是他們前途的審判日(judgment day)。在「一試定生死」的新制度下,學生和家長的「不成功便成仁」心態,比之前面對舊學制的考生更甚。在這沉重的壓力下,教師、學生和家長都不免開始質疑(query)教育局改革(restructure)學制一舉,是否真的有必要(necessary)?更重要的是,如此大費周章,值得(worthwhile)嗎?
以教育局自去年九月定為必修科(non-elective)的通識科(Liberal Studies)為例,根據今年公開試的閱卷員初步報告顯示,七萬名考生當中的大部分人,都依照他們慣常的答題模式作答,即把教科書(textbooks)上的內容,一成不變的「轉移」(transfer)到答題卷上。在三百名通識科教師當中,九成人坦言他們最主要的教材來源,仍是教科書;只有非常少數的教師,堅持學生必須運用自己的分析力去探索(explore)新理念。

絕大部分通識科教師,都訴諸於(resort to)把教科書上的教材用填鴨式(force feed)方法,硬塞進學生的腦袋裏。這跟教育局推出通識科時,鼓勵教師盡量透過各種不同角度(different perspectives),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重頭戲(signature program)簡直是背道而馳,還把舊學制那些令人慘不忍睹(dismal)的缺點,更凸顯(accentuate)出來。
香港大學的調查員用盡方法,去探討這個令人費解(mind-boggling)的現象。其實,答案很簡單,這麼多年來,香港的教師和學生都堅信想在公開試中考取優秀成績,只有一個方法:把書本上的內容記得滾瓜爛熟(rote-memorizing),然後一字不漏(wholesale-copying)的把資料填寫在答題卷上。此乃在應試時能取得好成績的最保險方法,能把答案倒轉來背是最重要;至於分析力和審判力(analytical and critical thinking)嘛,在答題時如果想得太多,反而會擔心答得不夠完整而影響得分。
這種根深柢固(deep-rooted)的心態,並不會因為教育局官員想在中學生教育的最後階段內,規定學生必須學會獨立思考和具有創意和審判力而改變。如想達到此教育成果,理應在教育程序的最初開始實行,而不是在中學教育才開始。在新高中才推行這種所謂的「通識教育」,只不過是教育局為了掩飾(conceal)教育制度的失敗而作出的掩耳盜鈴、自欺欺人(self-deceiving)的遮醜措施,悲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