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在烏克蘭
烏克蘭以農立國,並被稱為「歐洲糧倉」,所以不難想像,當地傳統飲食以農家菜為主,以農作物如穀物、椰菜、紅菜頭、馬鈴薯、紅蘿蔔、番茄等入饌,非常down-to-earth。
烏克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首推家傳戶曉的羅宋湯,borsch。羅宋湯與麵包,那就是烏克蘭的國食。這道菜其實在東歐十分普遍,不單在烏克蘭和俄羅斯,就是在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羅馬尼亞等國家,一樣被視之為傳統名菜。而烏克蘭則自稱是這道菜的發源地。


羅宋湯通常以紅菜頭煮湯底,然後再按各處家傳秘方,加入不同蔬菜和配料,最簡單的只加入糖、鹽、胡椒粉等調味,較普遍的是加入椰菜、馬鈴薯、紅蘿蔔、番茄、芹菜、或洋葱等不同蔬菜,更豐盛的則會加入牛腩等肉類提味。當湯煮好上桌時,有些地方甚至更會加入酸忌廉,但我卻嫌這會把湯弄得很混濁。
羅宋湯可以再分為熱湯和凍湯,又可以分為紅湯和綠湯。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冬天出名嚴寒,當年拿破崙和希特拉戰無不勝的百萬雄師,統統要敗在這個「冬將軍」之下。試想,在這樣冰寒刺骨的天氣下,如果有一鍋煮得熱騰騰的羅宋湯,就算是簡單配以粗糙的黑麵包,已經是人間極品,當年法國和納粹凍得手腳麻痹、渾身發僵的士兵,一定對此雙目發光,垂涎三尺。


今天在烏克蘭喝的羅宋湯可謂講究得多,往往配以一種稱為pampushky的牛油蒜蓉小圓包,伴以酸忌廉上桌。這些小圓包焗得酥軟甘香,充滿牛油和蒜香,當然跟發酸的黑麵包無得比。
圖1裏的就是羅宋湯配以pampushky小圓包,再伴以酸忌廉上桌,是較精緻的吃法。圖2裏的羅宋湯就以黑麵包,伴以兩片salo,一種烏克蘭人用來伴飯、馬鈴薯或麵包等主食吃的cold cut鹽醃豬腩肉,是較里民的吃法,但我對這樣一片凍冰冰肥肉配黑麵包,就真的不太恭維了。
順帶一提,為何我們會叫borsch為羅宋湯呢?無論是意譯或是音譯,似乎都風馬牛不相及。有一說「羅宋」是來自Russian 的音譯,看來較為合情合理。
除了麵包之外,烏克蘭另一主食就是varenyky,那等於是中國人的餃子和意大利人的ravioli,也就是以麵皮包着不同的餡料,據說當地流行的餡料大概有五十多種,由不同的肉類到蔬菜都有。圖3的餃子是豬肉餡,圖4的是魚肉,圖5的是薯蓉,大家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後兩者都伴以酸忌廉,烏克蘭人就是這樣,甚麼東西都愛伴以酸忌廉來吃。


說到以蔬菜入饌,烏克蘭另一家常菜就是椰菜卷,holubtsi。昔日椰菜卷的餡料主要是米飯,以及其他穀物,因為這是農民的食物,而當時農民還未負擔得起吃肉。但到了今天,餡料已經包括不同的肉類,以及蔬菜如蘑菇。圖6的便是豬肉餡的椰菜卷,並以番茄汁煮之。
烏克蘭另一道名菜是基輔炸雞。它是把一片雞胸肉捲起來,中心裹以香草及一大塊牛油,再拿去沾上炸漿,再作油炸。圖7所見,當我把炸雞中間剖開,裏面是一大口黃澄澄的牛油,近年慣了講究健康飲食的香港人,一定覺得有點觸目驚心。就算以口感、味道而論,個人認為,一定及不上我們的炸子雞,甚至連美式口味的肯德基家鄉雞,也有所不及。


說了那麼多吃,也談談喝。我不大喝酒,所以對當地的啤酒興趣不大,更遑論伏特加,但對一種地道飲料uzvar卻較有興趣。它的味道類似我們的酸梅湯,事實上,它是以蘋果乾、桃乾、梅乾等果乾,再加上白糖或蜜糖所釀製。原本是在大時大節如聖誕晚餐所享用,如今則在日常三餐中也十分普遍。類似的飲料還包括kvass,分別是它以麵包加入果乾發酵而成,帶有約1%酒精,但從烏克蘭人的標準而言,這已經算不上酒類。
這些飲料在當地普遍到一個程度,家庭主婦甚至會拿着用過、一到兩公升容量的膠樽,到街市中的攤檔買外賣拿回家,又或者小販索性把它們預先裝在這類用過的膠樽之中,方便顧客,大家從圖8中可以看到。當然以香港人的標準而言,第一個反應是,那些膠樽是否充分洗乾淨?那又是否衞生呢?讀者又敢不敢幫襯買番一、兩樽呢?(烏克蘭之旅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