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通縮殺到‧股民自保 吼民生、科技股
今年初,中央仍憂慮物價高漲影響民生,豈料短短半年後,內地已由抗通脹變成抗通縮!上周初內地公布的六月份通脹升幅,跌至百分之二點二,創二十九個月新低,第三季隨時直插百分之二以下。市場憂慮通縮殺到,會導致營商困難,大小企業為自保,裁員凍薪減花紅停不了,繼而拖累中港經濟。
股壇專家估計,中央為防通縮,勢必進一步放寬銀根,料減息及減存款準備金陸續有來。在「物價跌、利率降」的大環境下,股民宜考慮重新部署,吼實較不受經濟下滑的民生股及科網股,以及一眾減息受惠股。至於用作對抗通脹的iBond及人仔,吸引力難免下降。

內地食品價格按月跌1.6%,升斗市民終可鬆口氣。
建銀國際首席經濟師林樵基預期,內地通脹放緩趨勢持續,第三季有機會跌至百分之一至一點五,相信中央會有一系列寬鬆措施,包括再減息四分一厘,以及減存款準備金率五十點子,甚至增加政府開支和減稅刺激經濟,希望避免陷入通縮。
「其實通縮並非世界末日,內地○二、○八年都短暫出現過兩次,幅度不大兼歷時很短,最重要是中央及時出招刺激經濟。」但林樵基指內地物價大幅回落,股市短期難免受壓,「無論消費或投資,當愈遲買愈平,誰也不會現在去買,這對一些市場競爭激烈,品牌無絕對優勢兼議價能力低的消費股,打擊最大。」

內地物價下跌,令本港輸入通脹壓力降低,影響iBond的潛在回報。
通縮非世界末日
內地通脹大跌,惹來經濟急速下滑的憂慮。花旗指出,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六月份按月實際下跌百分之零點六,生產物價指數(PPI)更出現通縮,六月較五月下跌百分之零點七,按年更急跌百分之二點一。經過連翻減息後,目前內地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仍有三厘,儲蓄利率高於通脹率,形成正「實質利率」,打擊市民消費和投資意慾。
本港九八至○三年間差點被通縮淹沒時,港人的消費和投資模式一樣變得「貪平貪抵」。事實上,通縮一旦形成,資產價格難免萎縮、企業利潤下降、投資者卻步,令經濟惡化。要扭轉通縮,中央必須增加銀行銀根、減息刺激貸款,以及讓人民幣匯價下降,帶動物價回升。

林樵基料中央會再減息及減存款準備金率,甚至增加政府開支和減稅刺激經濟。
「單睇PPI數據,通脹已成過去,中國正陷入嚴重通縮,需要政策更大力度出台,特別是加大政府投資。」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說。美銀美林估計,年底前中央會有兩次各二十五個基點的「對稱減息」,以及三次各五十個基點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花旗則預測今年會再減息一次及減兩次存款準備金。
市場憂慮中國經濟前景,航運、出口及石油資源股等近日齊齊捱沽,個別議價能力較低的食品股亦成「空軍」狙擊目標。若然內地步入通縮,專家建議股民除持盈保泰,增持現金外,可轉吼防守高息股如領匯(0823)、公用股及電訊股,以及個別有機會逆市突圍的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