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院睇真啲
大部分人都沒有機會親身入住精神科醫院,就是這個原因,精神病院往往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更刺激了大家的好奇心。大眾市民對精神病院的印象,主要來自一些電視劇集和電影。
在一般的公立醫院裏,有不同的專科病房,走進這些地方,發現每一個病房的環境都是差不多,分隔成很多區域,每個區內都放置了數張病牀,病牀末端有一張可移動和升降的桌子,方便病人坐在病牀上進食,旁邊有一個貯物櫃,牀頭有供氧氣的裝置,病牀與病牀之間有一道活動簾,有需要時可提供私隱空間。病人入住醫院後,便會換上一套病人衣服,然後大部分時間,都會留在自己的牀上。護士站內,經常聽到類似這樣的對話:「三號牀病人拒絕服藥,要再勸他;十二號牀病人有很大痰聲,要做抽痰……」病牀的號碼,已成了醫護人員記着每位病人的重要提示。病人流動性大,醫護人員第二天回去上班,已發現不少病牀上已出現了一張張不同的臉孔,有的病人轉了病房,有的出院回家了,也有的過身了。

但是,傳統精神科病房的環境與日常流程,跟以上其他專科的截然不同。走進了一個精神科病房,見到一個偌大的客廳,裏面有不少病人正在活動,各自各精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們有的坐下來,有的遊來遊去,更有的躺在窗台上,像正在曬太陽般,有的則伏在桌上睡着了。其實,病房內不是沒有病牀讓病人休息,但睡房在日間是鎖上的,除了有些特別時間或因特別病情讓病人小睡休息外,其餘的時候都不鼓勵病人在牀上睡覺,因為很多精神疾病都影響着生活節奏,重新調整病人混亂的生活模式也是住院的其中一個目標。
晚上,睡房開放,病人們魚貫地排隊進入,他們要經過護士在睡房門外的簡單檢查,以免他們攜帶一些違禁品如煙、毒品進入睡房裏。睡房跟其他普通醫院有些不同,面積比較大,一個睡房區域可容納超過十多張病牀,沒有流動桌子,也沒有圍簾,有些病房的睡房更沒有牀頭櫃,當然也沒有氧氣供應點。因為這種安排,精神科醫生不會像其他專科的醫生般在病牀旁為病人診症,而是在會客室裏見病人的,所以,病牀號碼便不再重要。
有一次,我在會客室裏會見一名女精神病患者,發現她不久前有數次小便困難的問題,我還未開口問她,她便反過來大聲罵我說:「就是因為你召我進來這裏見你,我剛才坐的沙發位置便給另一名病人佔去了,我現在十分憤怒!」後來,護士報告說,她每天早餐後,都會飛身上前佔據着她認為最舒適的沙發位置,因為這些座位有限,她認為要「主動霸佔」的,一坐下當然拒絕起來,連上洗手間也不敢,最後導致膀胱愈來愈脹,出現小便困難的情況。
病房地方有限,入院人數卻是不能控制的,病人數目愈多,平均的活動範圍便會相對地減少。有些病人情緒不穩定,容易發脾氣,稠密的地方增加了衝突的危險。香港現時仍有歷史悠久的精神病院,設施已變得陳舊破損,很多硬件未能與時並進。因為服務需求愈來愈大,香港需要一所更現代化的精神病院,讓病人有更舒適和足夠的空間接受治療,同時也需增加病人的私隱度,使病人不再害怕入院接受治療。